束的成语(共83个)
顶冠束带
成语解释:头上戴着朝冠,腰上束着玉带。旧指朝廷命官的装束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十五回:本来历史是最不可靠的东西,奉敕编纂的史官,不过是顶冠束带的抄胥。
久束湿薪
成语解释: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。喻思想保守,不易接受新事物。
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》自叙:“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,犹或曰:‘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。’”
束兵秣马
成语解释:犹厉兵秣马。
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1回:“束兵秣马去匆匆,心念天言衣带中,撞破铁笼逃虎豹,顿开金锁走蛟龙。”
束带结发
成语解释:束系衣带,挽起发髻。谓出仕。
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争臣论》:“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,束带结发,愿进于阙下。”
束蕴乞火
成语解释:同“束缊请火”。
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蒯通传》:“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,束蕴乞火非还妇之道也,然物存相感,事有适可。”
束贝含犀
成语解释:谓牙齿如紧密排列的贝壳和瓠犀。形容牙齿整齐洁白。
成语出处:元・汤式《一枝花・赠妓素兰》套曲:“染一枝春色淡,攒两叶翠痕低,束贝含犀,另一种风流意。”
束身自爱
成语解释:犹言束身自修。
成语出处:清・陈天华《中国革命史论》第一章:“稍束身自爱者,不敢逸于常轨,以蒙青史之诛。”
橐甲束兵
成语解释:同“櫜甲束兵”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悔过》:“过天子之城,宜橐甲束兵。”
悬兵束马
成语解释:见“悬车束马”。
成语出处:北魏・郦道元《水经注・涪水》:“邓艾自阴平、景谷步道,悬兵束马,入蜀径江油、广汉者也。”
束高阁
成语解释:同“束之高阁”。唐 韩愈《寄卢仝》诗:“《春秋》三《传》束高阁,独抱遗经究终始。
”。生刍一束
成语解释:原意是指新割的青草一捆。后用来表示薄薄的一点儿礼物,寓意极其深厚。也指用一捆青草作为吊丧的礼物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白驹》:皎皎白驹,在彼空谷。生刍一束,其人如玉。毋金玉尔音,而有遐心。
绸缪束薪
成语解释:绸缪:紧紧缠绕。
紧紧地把柴草捆扎成捆儿。古代束薪比喻婚姻的结合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唐风・绸缪》:“绸缪束薪,三星在天。
櫜甲束兵
成语解释:谓脱去铠甲,收起兵器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秦师轻而无礼”唐・孔颍达疏:“《吕氏春秋》说此事云:‘师行过周,王孙满曰:过天子之城,宜櫜甲束兵,左右皆下。’”
束装盗金
成语解释:《汉书 直不疑传》:“其同舍有告归,误持其同舍郎金去。
已而同舍郎觉,亡意不疑,不疑谢有之,买金偿。后告归者至而归金,亡金郎大惭,以此称为长者。”后因以“束装盗金”谓无端见疑。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直不疑传》:“其同舍有告归,误持其同舍郎金去。已而同舍郎觉,亡意不疑,不疑谢有之,买金偿。后告归者至而归金,亡金郎大惭,以此称为长者。”
束身自修
成语解释:谓约束自己,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卓茂传》:“[光武帝]乃下诏曰:‘前密令卓茂,束身自修,执节淳固,诚能为人所不能为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