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魄的成语

魄的成语(共75个)

  • 丧魂失

    sàng hún shī pò

    成语解释:原义为失去了魂魄。形容极度惊慌、恐惧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坟・未有天才之前》:“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,其实何尝有力,而一群老头子,还有少年,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。”

  • 惊心

    dòng pò jīng xīn

    成语解释:使人神魂震惊。原指文辞优美,意境深远,使人感受极深,震动极大。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姚衡《寒秀草堂笔记》第三卷:“秀水所称,光彩焕发,动魄惊心。”

  • 惊魂动

    jīng hún dòng pò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十分恐惧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陈确《示儿帖》:“《易》曰:‘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……罪大而不可解。’每读《易》至此,未尝不惊魂动魄,心胆堕地也。”

  • 三魂七

    sān hún qī pò

    成语解释:魂: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;魄: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。
    道家语,称人身有“三魂七魄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抱朴子・地真》:“欲得通神,宜水火水形分,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。”

  • 魂飞天外,散九霄

    hún fēi tiān wài , pò sàn jiǔ xiāo

    成语解释:魂:灵魂;魄: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。
    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3回:“梁中书看了,吓得魂飞天外,魄散九霄。”

  • 失神落

    shī shén luò pò

    成语解释:魄:旧指人身中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。
    形容惊慌忧虑、心神不定、行动失常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看钱奴》第二折: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,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。

  • 魂惊

    hún jīng pò t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十分震惊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第三卷:“予见之而魂惊魄惕,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,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?”

  • 魂消

    hún xiāo pò duó

    成语解释:同“魂飞魄散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79回:“季斯看了多时,又阅其容色之美,服饰之华,不觉手麻脚软,目睁口呆,意乱神迷,魂消魄夺。”

  • 惊心丧

    jīng xīn sàng pò

    成语解释:亦作“惊心褫魄”。形容十分恐惧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唐甄《潜书・远谏》:“诵吾之言,有不惊心丧魄、手战股栗者,非君也。”

  • 惊心吊

    jīng xīn diào pò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惊心动魄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无名氏《惧内供状》:“将登山临水,总是惊心吊魄之场。”

  • 惊心悲

    jīng xīn bēi pò

    成语解释:谓使人心中震动和悲哀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周朗传》:“是杀人之日有数途,生人之岁无一理,不知复百年间,将尽以草木为世邪,此最是惊心悲魄恸哭太息者。”

  • 惊心褫

    jīng xīn chǐ pò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惊心丧魄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焦竑《焦氏笔乘・支谈下》:“世方惊心褫魄,我独燕处超然。”

  • 迷魂淫

    mí hún yín pò

    成语解释:迷人魂、乱人魄。形容事物美好,使人醉迷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王嘉《拾遗记・殷汤》:“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,以欢修夜之娱。”

  • 神逝

    shén shì pò duó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魂飞魄散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刘基《郁离子・牧豭》:“客嵁不能立,俯而埣,伏而不敢仰视,神逝魄夺如死。”

  • 亡魂失

    wáng hún shī hún

    成语解释:魂、魄: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,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。
    形容惊慌忧虑、心神不定、行动失常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看钱奴》第二折:“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,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