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的成语(共64个)
- 积习生常- 成语解释:指积弊已久,习以为常。 - 成语出处:晋・左思《三都赋》序:“且夫玉卮无当,虽宝非用;侈言无验,虽丽非经,而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,作者大氐举为宪章,积习生常,有自来矣。” 
- 习与性成- 成语解释:性:性格。 
 长期习惯于怎样,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。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。-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太甲上》:“兹乃不义,习与性成。” 
- 习与体成- 成语解释:习:习惯。 
 长期的习惯将会形成一定的性格。- 成语出处:《孔丛子・执节》:“作之不变,习与体成,则自然矣。” 
- 习为故常- 成语解释:故常:常例。 
 经常如此,养成习惯,就被当作常规了。- 成语出处:明・沈德符《野获编・勋戚・沈禄》:“盖承成化以来,滥授冗员,俱以中旨批出,遂习为故常,不以为怪也。” 
- 相习成风- 成语解释:习:习惯。 
 指都习惯于某种做法或看法,而成为一种风习。- 成语出处:宋・高登《高东溪集・蔽主下》:“各挟所能以媒进,阿谀软熟,相习成风。” 
- 习惯自然- 成语解释:惯:同“贯”。 
 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第二卷:“随机应变,迎合上意,久而久之,习惯自然,便自能迎刃而解了。” 
- 积非习贯- 成语解释:指错误长久沿袭,已成习惯。贯,通“惯”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应劭《〈风俗通〉序》:“至于俗间行语,众所共传,积非习贯,莫能原察。” 
- 习焉不觉- 成语解释:习:习惯;焉:语气助词,相当于“于是”的意思。 
 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沈德潜《学诗晬语》下卷:“改漫为熳,不知起于何时?焉乌成马,习焉不觉,殊可怪也。” 
- 习焉弗察- 成语解释:习:习惯;焉:语气助词,相当于“于是”的意思。 
 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梁章钜《浪迹续谈・孙白谷》:“此实传庭,又或误以为‘傅庭’,耳食之徒,遂习焉弗察耳。” 
- 习非成俗- 成语解释: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。 -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疾谬》:“杯觞路酌,弦歌行奏,转相高尚,习非成俗。” 
- 相习成俗- 成语解释:习:习惯于。 
 相互因袭,而形成一种习俗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戴震《孟子字义疏证・理》:“今虽至愚人,悖戾恣睢,其处断一事,责诘一人,莫不辄曰理者,自宋以来,始相习成俗。” 
- 习久成性- 成语解释:性:性格。 
 长期习惯于怎样,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。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。-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太甲上》:“兹乃不义,习与性成。” 
- 习无不精- 成语解释:习:学习;精:精通。 
 学习没有不精通的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徐珂《清稗类钞・战事类》:“自幼好武术,习无不精。” 
- 百里异习- 成语解释:异:不相同;习:风俗习惯。 
 相隔百里远的地方风俗习惯就不同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齐・晏婴《晏子春秋・问上》:“百里而异习,千里而殊俗。” 
- 不习水土- 成语解释:习:习惯,适应。 
 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。-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周瑜传》:“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,不习水土,必生疾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