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的成语(共117个)
安贫乐道
成语解释:安贫:安于贫困;道: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;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、信念、准则。
处境虽很贫困;仍乐于坚守信仰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韦彪传》:“安贫乐道,恬于进趣,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。”
矜贫恤独
成语解释:矜:怜悯;恤:周济;独:老年无子的人。
怜悯救助贫苦和孤独的人。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高闾传》:“甄忠明孝,矜贫恤独,开纳谠言,抑绝谗佞。”
贫贱不能移
成语解释:不会因生活贫困,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
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
成语解释:贫贱之交:贫困时的知心朋友;糟糠:酒糟和糠麸。
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,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。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・刘悛传》:“后悛从驾登蒋山,上数叹曰:‘贫贱之交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’顾谓悛曰:‘此况卿也。’”
贫贱之知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
成语解释:贫贱之知:贫困时的知心朋友;糟糠:酒糟和糠麸。
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,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宋弘传》:“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,糟糠之妻不下堂。”
贫无立锥
成语解释:穷得连插锥子的地方都没有。
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食货志》:“富者田连阡伯,贫者亡立锥之地。”
贫富不均
成语解释:均:平均。
贫穷和富裕很不平均。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世祖纪上》:“百姓勤劳,废失农业,遭离水旱,致使生民贫富不均,未得家给人足。”
惜老怜贫
成语解释:惜:爱惜;怜:哀怜;同情。
爱护老年人;怜悯穷苦人。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9回:“我们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,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。”
贫嘴贱舌
成语解释:指话多而尖酸刻薄,使人厌恶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5回:“黛玉道:‘什么诙谐!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。’”
馈贫之粮
成语解释:广博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者的宝贵的精神食粮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刘勰《文心雕龙・神思》:“是以临篇缀虑,必有二患:理郁者苦贫,辞溺者伤乱,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,贯一为拯乱之药。”
赤贫如洗
成语解释:赤贫:穷得一无所有。
穷得如同被水洗过一样;什么也没有了。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1回:“老人家两个儿子,四个孙子,家里仍然赤贫如洗。”
贫贱之交不可忘
成语解释:贫贱之交:贫困时的知心朋友。
指人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。成语出处:唐・陈子昂《薛大夫山亭宴序》:“夫贫贱之交不可忘,珠玉满堂而不足贵,薛大夫其人也。”
一贫如洗
成语解释: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;什么都没有。形容十分贫穷。
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窦娥冤》楔子:“小生一贫如洗,流落在这楚州居住。”
贫无担石
成语解释:担:古代重量单位,1担=100市斤;石:容量单位:1石=10斗。
家里穷得连一担的粮食也没有。形容没什么储备。成语出处:明・袁宏道《叙四子稿》:“理本荒也,而剽窃二氏之皮肤,如贫无担石之人,指富家之囷,以夸示乡里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