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通的成语

通的成语(共210个)

  • 世务

    bù tōng shì wù

    成语解释:指不了解社会上的情况。

  • 文墨

    bù tōng wén mò

    成语解释:通:精通;文墨:指写文章、著述等。
    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5回:“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,与他相交时,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,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,是个好男子。”

  • 高步

    gāo bù tōng qú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高步云衢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石季龙载记上》:“朕闻良臣如猛兽,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,信矣哉!”

  • 文墨

    cū tōng wén mò

    成语解释:粗:略微;通:通晓。
    文墨:指写文章。
    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六卷:“有一少年,姓王名臣,长安人氏,略知书史,粗通文墨。”

  • 时宜

    bù tōng shí yí

    成语解释: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郎瑛《七修类稿・方头》:“今人言不通时宜而无顾忌者曰方头。”

  • 达古今

    tōng dá gǔ jīn

    成语解释:通:通晓;达:到达。
    通晓古代和现代的事物。形容知识渊博,见闻广博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刘向传赞》:“唯孟轲、孙况、董仲舒、司马迁、刘向、扬雄,此数公者,皆博物洽闻,通达古今。”

  • 经籍

    bó tōng jīng jí

    成语解释:博:广博:籍:书籍。
    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。形容人学识渊博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马融传》:“初,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,不应聘,名重关西,融从其游学,博通经籍。恂奇融才,以女妻之。”

  • 行无阻

    tōng xíng wú zǔ

    成语解释:阻:阻碍。
    顺畅通行,没有阻碍。

    成语出处:邹韬奋《抗战以来・审查父老对社会科学也有贡献》:“这种新发明恐怕只能在现状下的中国可以通行无阻。”

  • 固执不

    gù zhí bù tōng

    成语解释:固:顽固;执:坚持。
   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,不肯变通。

    成语出处:李脃人《暴风雨前》第三部分:“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个固执不通的吴翘胡子。”

  • 脱不拘

    tōng tuō bù jū

    成语解释:通脱:放达不拘小节;不拘:不受限制。
    形容放达而不受礼法和世俗偏见的束缚。

    成语出处:叶圣陶《微波》:“你从前那么通脱不拘,大家都称赞。”

  • 水楔不

    shuǐ xiē bù tōng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水泄不通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・伍子胥变文》:“敕既下,水楔不通,川县相知,榜标道路。”

  • 今博古

    tōng jīn bó gǔ

    成语解释:通:通晓;博:广博,知道得多。
    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。形容知识渊博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九回:“兼且通今博古,出口成文。”

  • 都大邑

    tōng dū dà yì

    成语解释:都:都市;邑:城。
   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、大城市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守戒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强之间,而不知为备。”

  • 一脉相

    yī mài xiāng tōng

    成语解释:谓事物之间相互关联,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花边文学・谁在没落》:“倘说: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,那倒还说得下去的。”

  • 扞格不

    hàn gé bù tōng

    成语解释:扞格:互相抵触,格格不入。
    固执成见,不能变通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回:“其余十八行省,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