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u的成语(共1117个)
- 朝朝暮暮- 成语解释:从早到晚,天天如此,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・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,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。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” 
- 历历在目- 成语解释:历历:清楚、分明。 
 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,见州里人家,历历在目。” 
- 暮气沉沉- 成语解释:形容精神萎靡不振,缺乏朝气。 - 成语出处:范文澜《中国通史》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:“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,受命执政,生气勃勃,但朝廷却是暮气沉沉。” 
- 众目睽睽- 成语解释: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。睽睽:睁大眼睛注意看的样子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郓州溪堂诗并序》:“新旧不相保持,万目睽睽,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。” 
- 目光炯炯- 成语解释:炯炯:明亮的样子。 
 眼睛明亮有神。- 成语出处:晋・潘岳《寡妇赋》:“目炯炯而不寝。” 
- 闭目塞听- 成语解释:塞:堵塞。 
 闭上眼睛不看;堵住耳朵不听。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。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王充《论衡・自纪》:“闭明塞聪,爱精自保。” 
- 草木皆兵- 成语解释:木:树;皆:全;都是。 
 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。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;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。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5回:“大有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之感。” 
- 触目皆是- 成语解释:触目:目光所及;皆:都。 
 眼睛所见到的都是。- 成语出处:鲁迅《华盖集续编・一点比喻》:“北京真是人海,情形可大不相同了,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。” 
- 疮痍满目- 成语解释:疮痍:创伤;比喻战争或自然灾害之后的景象。 
 多用于比喻因战争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。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残破凄凉的景象。比喻遭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。也作“满目疮痍”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风筝误・和鹞》:“征鼙聒耳乡音杳,疮痍满目亲人少。” 
- 本来面目- 成语解释:本来:原来的;面目:面貌。 
 原是佛教用语;指人的本性;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。-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老人行》诗:“一任秋霜换鬓毛,本来面目常如故。” 
- 触目惊心- 成语解释:触目:眼睛看到;惊:震惊。 
 眼睛看到;内心感到吃惊。形容事态严重;令人震惊。也作“怵目惊心”、“惊心怵目”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林则徐《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》:“尔等更当触目惊心,如再观望迁延,以身试法,则是孽由自作,死有余辜,毋谓言之不早也。” 
- 纲举目张- 成语解释:纲;鱼网上的总绳;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。目:网眼;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。 
 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;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。也比喻条理分明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用民》:“壹引其纲,万目皆张。”汉・郑玄《序》:“举一纲而万目张,解一卷而众篇明。” 
- 过目成诵- 成语解释: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。形容记忆力极强。 -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刘恕传》:“恕少颖悟,书过目即成诵。” 
- 入木三分- 成语解释: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。后比喻见解透彻;议论深刻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张怀瓘《书断・王羲之》:“王羲之书祝版,工人削之,笔入木三分。” 
- 还其本来面目- 成语解释:让人或事的起初面目或情况显露出来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五:莫思善,莫思恶,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