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正式的成语(共7976个)
作不如程
成语解释:程:规矩、格式,也作期限。
做的不合规格或不能如期完成。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锦瑟》:“作不如程,则刖耳、嬶鼻、敲刖胫趾,君能之乎?”
一板正经
成语解释:正经:庄重。
形容态度很庄重,很规矩。成语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6章:“我原是故意闹别扭,也知道自己要挨打,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:‘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,没有做错。’”
以权达变
成语解释: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。
成语出处:清・王韬《变法自强》下:“不知时之所尚,势之所趋,终贵因事制宜,以权达变。”
一鞭先著
成语解释:后以为争先的典实。亦泛指先行。
成语出处:晋刘琨少负志气,与祖逖为友,共以收复中原为志,曾与亲故书曰:“吾枕戈待旦,志枭逆虏,常恐祖生先吾著鞭。”见《晋书・刘琨传》。
一饭之先
成语解释:时间上先吃一顿饭。指年龄比别人稍长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国语・越语》:“寡人礼先壹饭矣。”
甘心鈇钺
成语解释:甘心:情愿;鈇钺:同“斧钺”,古代军法杀人的斧子。
指甘受刑罚。成语出处:清・洪昇《长生殿・献饭》:“谁肯再甘心鈇钺,来奏君王!”
一时之冠
成语解释:冠:首位。
一个时期居首位的人物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王献之传》:“少有盛名,而高迈不羁,虽闲居终日,容止不怠,风流为一时之冠。”
烘堂大笑
成语解释:唐代御史有台院、殿院、察院之分,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,谓之“杂端”;凡公堂会食,都不谈笑,如杂端先笑,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,谓之“烘堂”。见唐赵璘《因话录·征》。后因以“烘堂大笑”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。
成语出处:唐代御史有台院、殿院、察院之分,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,谓之“杂端”;凡公堂会食,都不谈笑,如杂端先笑,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,谓之“烘堂”。见唐赵璘《因话录・征》。
一念通天
成语解释:十分专注的一个心念可以和上天沟通。指心念专一。
成语出处:汉・魏伯阳《参同契》:“精勤不退,一念通天。”
铢两之奸
成语解释:铢两:极轻微的分量。
比喻极其轻微的事。指轻微的邪恶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精于吏务,善为购距,铢两之奸,皆告之。”
倚闾之思
成语解释:闾:古代里巷的门。
靠在门上,想念亲人。指子女思念父母等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103回:“住了两个月,忽动力倚闾之思,遂买了回家人情物事。”
以耳为目
成语解释: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。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。
成语出处:清・张春帆《九尾龟》第一百七十回 :“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,也都是些以耳为目、不分黑白的人。”
以公灭私
成语解释:谓出以公心而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。
成语出处:《书・周官》:“以公灭私,民其允怀。”蔡沈集传:“以天下之公理,灭一己之私情。”
一跌不振
成语解释: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。同“一蹶不振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卷下:“房次律为宰相,当中原始乱时,虽无大功,亦无甚显过,罢黜盖非其罪。一跌不振,遂至于死。”
一介之善
成语解释:微小的善行。
成语出处:《西京杂记》卷四:“其有一介之善、一方文艺,居接士之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