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在中间的成语(共150个)
残花败柳
成语解释:败:衰败。
残:凋残。
凋残的柳树,残败了的花。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。成语出处:元・白朴《墙头马上》第三折:“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,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,指望生则同衾,死则共穴。”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
成语解释:萧何:汉高祖刘邦的丞相。
成事由于萧何,败事也由于萧何。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。成语出处:宋・洪迈《容斋续笔・萧何绐韩信》:“信之为大将军,实萧何所荐,今其死也,又出其谋,故俚语有‘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’之语。”
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
成语解释:指办不好事情,反而把事情弄糟。
成语出处: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三三:“梅厂长这个人的能力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”
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
成语解释:金玉:珍宝;败絮:破烂棉絮。
比喻外表很华美,而里面一团糟。成语出处:明・刘基《诚意伯集・卖柑者言》:“观其坐高堂,骑大马,醉醇醴而饮肥鲜者,孰不巍巍乎可畏,赫赫乎可象也,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也哉!”
气急败坏
成语解释:上气不接下气;狼狈不堪;慌张失措的样子。形容羞怒、狼狈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五回:“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,走到山寨里叫道:‘苦也!苦也!’”
成败在此一举
成语解释:举:举动。
成功、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。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苻坚载记上》:“成败之机,在斯一举。
成败得失
成语解释:得:得利。
失:失利。
成功与失败,得到的与丢掉的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步骘传》:“成败得失,皆如所虑,可谓守道见机,好古之士也。”
成败论人
成语解释:论:衡量;评定。
以成功或失败为评价人物的标准。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孔北海赞序》:“世以成败论人物,故操得英雄之列。”
成败利钝
成语解释:利:锋利;顺利;钝:不锋利;不顺利。
指事业的成功或失败;顺利或挫折。泛指处事的各种情况和结果。也作“成败得失”。成语出处:三国・蜀 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力,死而后已,至于成败利钝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
功败垂成
成语解释:垂:接近;将近。
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。多含有惋惜之意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谢玄传论》:“庙算有余,良图不果;降龄何促,功败垂成。”
伤风败俗
成语解释:伤:损伤;败:败坏。
败坏社会风气。多用来谴责道德败坏的行为。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游明根传附肇》:“肇,儒者,动存名教,直绳所举,莫非伤风败俗。”
不败之地
成语解释:具有优势;不会遭到失败的境地。
成语出处:先秦・孙武《孙子・形篇》:“故善者,立于不败之地。”
立于不败之地
成语解释:立于:处在;地:地位。
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。成语出处:孙武《孙子・军形篇》:“故善战者,立于不败之地,而不失敌之败也。”
丛兰欲秀,秋风败之
成语解释:兰:兰草;秀:开花;败:衰败。
兰草要开花,但秋风使之凋谢。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。成语出处:《文子・上德》:日月欲明,浮云蔽之;河水欲清,沙土秽之;丛生欲脩,秋风败之。
转败为功
成语解释:指将失败转化为胜利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一》:“圣人之制事也,转祸而为福,因败而为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