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在中间的成语(共209个)
- 半路出家- 成语解释:半路:路途走到一半;指成年以后;出家:离家去当和尚、尼姑。 
 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、尼姑或道士的。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。- 成语出处:《京本通俗小说・错斩崔宁》:“先前读书,后来看看不济,却去改业做生意。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。” 
- 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- 成语解释:路人:路上的人,指所有的人。 
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-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书・高贵乡公传》斐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 
- 千里之路,不可直以绳- 成语解释:千里长的路,不能够要求它像绳子一样直。形容人和事物各有不同,有优点也有缺点,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。 - 成语出处:《管子・宙合》:千里之路,不可直以绳;万家之都,不可干以准。言大人之行,不必以先,帝常义立之谓资。 
- 逃生不避路,到处便为家- 成语解释:指人在逃生时慌不择路,只要有地方躲藏就可以安家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三回:“这鲁达急急忙忙行过了几处州府,正是‘逃生不避路,到处便为家’。” 
- 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- 成语解释: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,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。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》诗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 
- 分路扬镳- 成语解释:扬镳:指驱马前进。 
 分路而行。比喻目标不同,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。- 成语出处:北齐 魏收《魏书・拓跋志传》:“洛阳我之丰沛,自应分路扬镳。自今以后,可分路而行。” 
- 无路求生- 成语解释:指没有活路。 - 成语出处:《新五代史・唐家人传》:吾不忍见王,王若无路求生,当踣面以俟。 
- 道路侧目- 成语解释:侧目:侧目而视。 
 在路上相遇,不敢交谈,以目示意。形容政治黑暗暴虐。- 成语出处:《元史・阿鲁诨萨理传》:“所在囹圄皆满,道路侧目,无敢言者。” 
- 歧路亡羊- 成语解释:亡:丢失。 
 在岔道上跑丢了羊。比喻人生道路复杂;掌握不好方向会误入歧途;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。- 成语出处:《列子・说符》:“大道以多歧亡羊,学者以多方丧生。” 
- 异路同归- 成语解释:通过不同的道路,到达同一个目的地。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。 - 成语出处:《文子・精诚》:“三皇五帝三王,殊事而同心,异路而同归。” 
- 绝路逢生- 成语解释: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桂员外途穷忏悔》:“常言‘吉人天相,绝处逢生。’” 
- 来路不明- 成语解释:来历未验明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85回:“如今爹也没了,大娘他养出个墓生儿来,莫不也是来路不明?” 
- 峰回路转- 成语解释:峰峦重叠环绕,山路蜿蜒曲折。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” 
- 开路先锋- 成语解释:原指军队中的先行分队;他们要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;为后行的大部队创造行军作战的条件。后泛指行动、事业的先行者、带头人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卷:“你只把(弹弓)背在身上,一路虽然抵不得万马千军,大约也算得一个开路的先锋,保镖的壮士。” 
- 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- 成语解释:六路:指上、下、四方;八方:指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东南、西南、西北、东北。 
 形容人机智灵活,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。- 成语出处:清・石玉昆《续小五义》第三回:“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,正与雷英动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