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在中间的成语(共455个)
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
成语解释:见:显现。
读书上百遍,书意自然领会。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王肃传》:“人有从学者,遇不肯教,而云:‘必当先读百遍’,言‘读书百遍而义自见。’”
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
成语解释:伏尸:横尸在地。
形容杀人众多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魏策》:“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。”
一夜夫妻百夜恩
成语解释:一旦结为夫妻,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。
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救风尘》第三折:“可不道一夜夫妻百夜恩,你可便息怒停嗔。”
一犬吠形,百犬吠声
成语解释:比喻随声附和,没有主见,凑热闹。
成语出处:汉・王符《潜夫论・贤难》:“一犬吠形,万犬吠声;一人传虚,百人传实。”
鸷鸟累百,不如一鹗
成语解释:犹言诸侯百人不如天子一人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邹阳传》:“臣闻鸷鸟累百,不如一鹗。”颜师古注引如淳曰:“鸷鸟比诸侯,鹗比天子。”《文选・孔融〈荐祢衡表〉》:“鸷鸟累百,不如一鹗,使衡立朝,必有可观。”李善注:“《史记》赵简子曰:鸷鸟累百,不如一鹗。”
一犬吠影,百犬吠声
成语解释:吠:狗叫。
比喻随声附和,没有主见,凑热闹。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新民说》第九节:“谚曰:‘一犬吠影,百犬吠声’,悲哉!”
一窍通,百窍通
成语解释:窍:孔。
关键的一窍通了,百窍都通。形容关键的一点明白了,所有的也随之而明白。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回:“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,当时习了口诀,自修自炼。”
行百里者半于九十
成语解释:走一百里路,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。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秦策五》:“诗云:'行百里者半于九十',此言末路之难也。”
一人善射,百夫决拾
成语解释:古谚语,意思是为将者善战,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。比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,则其众必起而效之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国语・吴语》:“夫一人善射,百夫决拾,胜未可成也。”
千形一貌,百喙一声
成语解释:喙:鸟嘴。
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。成语出处:黄人《清文汇>序》:“引绳墨,立橅型,如村塾之训蒙,如琐院之课士,俾千形一貌,百喙一声。”
一夜夫妻百日恩
成语解释:一旦结为夫妻,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。
成语出处:许地山《春桃》:“咱们到底还是两口子,常言道,一夜夫妻百日恩——”
堂上一呼,阶下百诺
成语解释:诺:答应。
堂上一声呼唤,阶下齐声答应。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,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。成语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过理》:“宋王大悦,饮酒室中。有呼万岁者,堂上尽应;堂上已应,堂下尽应。门外庭中闻之,莫敢不应。”
终身让路,不枉百步
成语解释:枉:白白地,冤枉。
一辈子给人让路,也不会多走一百步冤枉路。比喻对人谦让不会有什么损失。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朱敬则传》:“敬则兄仁轨……尝诲子弟曰:‘终身让路,不枉百步;终身让畔,不失一段。’”
人百其身
成语解释:百其身:自身死一百次。
别人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死者的复生。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秦风・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
本枝百世
成语解释:指子孙昌盛,百代不衰。
成语出处:见“本支百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