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在中间的成语(共455个)
千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
成语解释: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。
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成语解释: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。
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第五卷:“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:‘本州依例放火三日。’”
人无有千日好,花无有百日红
成语解释:指人的青春短暂。比喻好景不长或友情难以持久。
成语出处:元・史九敬先《庄周梦》第一折:“想人生百岁翁,似花飞一阵风,人无有千日好,花无有百日红。”
只准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成语解释:州官:一州的长官。
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5回:“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,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,可见他们官官相护,这才是‘只准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’,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。”
只准州官放火,不准百姓点灯
成语解释:州官:一州的长官。
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。成语出处: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12章:“可是只准州官放火,不准百姓点灯,却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通病。”
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
成语解释:州官:一州的长官。
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,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。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五:田登作郡,自讳其名,触者必怒,吏卒多被榜笞。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。上元(正月十五,即元宵节)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,吏人遂书榜揭(公布;公开)于市曰: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”。
千方百计
成语解释:方:方法;计:计谋。
想尽种种办法;用出种种计谋。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类语・卷三十五・论语》:“譬如捉贼相似,须是著起气力精神,千方百计去赶捉他。”
一树百获
成语解释:树:种植。
种一次收获一百次。比喻培植人才能长期获益。成语出处:先秦・管仲《管子・权修》:“一树一获者,谷也;一树十获者,木也;一树百获者,人也。”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
成语解释:树:培植,培养。
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。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。成语出处:先秦・管仲《管子・权修》:“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;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”
百依百随
成语解释:形容什么都顺从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1回:“这颜婆惜被那张三小意儿百依百随,轻怜重惜,卖俏迎奸。”
百治百效
成语解释:效:效果,功用。
形容医术高明,效果很好。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一回:“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,说是曾受异人传授,能治百病,街上人找他治病,百治百效。”
黎民百姓
成语解释:指普通老百姓。
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17回:“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,黎民百姓,奉天子之命,与民同乐。”
平头百姓
成语解释:平头:古人不做官的人。
指普通百姓。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,扒粪的,不过是平头百姓。”
精金百炼
成语解释:比喻德才修养锻炼十分到家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文学》:“精金成炼,在割能断。功则治人,职思靖乱。”
雄兵百万
成语解释:雄:威武雄壮。
人数众多、威武雄壮的军队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31卷:“九里山前怨气缠,雄兵百万命难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