吞在中间的成语(共90个)
咽苦吞甘
成语解释:犹咽苦吐甘。偏指吃苦。
成语出处:元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三折:“想着我咽苦吞甘,十月怀耽,乳哺三年。”
鲸吞虎据
成语解释:鲸吞:像鲸一样吞食;据:盘踞。
像鲸鱼和老虎一样穷凶极恶地吞食与占据猎物。比喻吞并土地和财物。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萧铣等传论》:“自隋朝维绝,宇县瓜分,小则鼠窃狗偷,大则鲸吞虎据。”
轻吞慢吐
成语解释: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,吐词缓慢。
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0回:“妥娘唱毕,大家又称赞了一会儿,朱贵儿方在轻吞慢吐,嘹嘹呖呖,唱将起来。”
一毛吞海
成语解释:毛:同“蚝”,蛤蜊。
一只蛤蜊吞吸海水。比喻无损于事。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五:一毛吞海,海性无亏。纤芥投锋,锋利不动。学与无学唯我知焉。
狼吞虎餐
成语解释: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。
成语出处:清・彭养鸥《黑籍冤魂》第23回:“他们把饭煮熟,菜烧好,聚在一起,就在村前打麦场上,狼吞虎餐的吃。”
屏气吞声
成语解释:犹言忍气吞声。
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9卷:“贫儿屏气吞声,蹲踞墙外,又被群狗嚎吠。”
啮雪吞毡
成语解释: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,不供应饮食,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。事见《汉书·苏建传》。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。
成语出处:明・高明《汲古阁本琵琶记》第二十一出:“啮雪吞毡,苏卿犹健;餐松食柏,到做得神仙侣。这糠呵!纵然吃些何虑?”
啮檗吞针
成语解释:檗:俗称黄柏,味苦。
啮檗:食用黄檗,比喻食物之味如黄檗之苦。
吞针:将针吞下,比喻食物极难入口。
形容食物难以下咽。成语出处:唐・康骈《李使君》:“及至冰餐,俱置一匙于口,各相眄良久,咸若啮檗吞针 。”
壮气吞牛
成语解释:形容气势雄壮远大。
成语出处:明・孙梅锡《琴心记》第二十出:“男儿汉壮气吞牛,丈夫志岂困荒丘?”
服气吞露
成语解释:服气:导引之术,即气功。
指修炼道术。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洞玄升仙》第一折:“若论道姑休养,服气吞露,搬离运坎,施仁布义,必有成仙之日也。”
负重吞污
成语解释:见“负重含污”。
成语出处:严复・夏曾佑《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》:“仁人志士,椎心泣血,负重吞污,图其所志。”
气吞河山
成语解释:吞:吞掉。
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。形容气势、气魄很大。成语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11章:“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,气吞河山,大旗指处,悍贼披靡。”
气吞湖海
成语解释:犹气吞山河。
成语出处:清・查慎行《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》诗:“气吞湖海豪犹昔,老阅沧桑骨已仙。”
气吞虹霓
成语解释:虹霓:彩虹。
气势可以吞掉天上的彩虹。形容气魄宏大。成语出处:宋・岳珂《桯史・王义丰诗》:“阮得此诗独怃然不满意,曰:‘先生气吞虹霓,今独少卑之,何也?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