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在中间的成语(共144个)
眼观四路,耳听八方
成语解释:形容人机智灵活,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。
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新儿女英雄传》:“强盗的本领,讲的是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”
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
成语解释: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,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。
成语出处:汉・刘向《说苑・政理》: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
天视民视,天听民听
成语解释:天视、天听:古人认为天有意志和知觉,可以视听。
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。指按人民的意愿和喜好办事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泰誓中》: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
眼见为实,耳听为虚
成语解释: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,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。
成语出处:汉・刘向《说苑・政理》: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
眼观四面,耳听八方
成语解释:形容人机智灵活,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。
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新儿女英雄传》:“强盗的本领,讲的是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”
唯唯听命
成语解释:是命令就服从,不敢有半点违抗。形容绝对服从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十二年》: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敢不唯命是听。
反听内视
成语解释:内视:向内看;反听:听外面的。
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,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商君列传》:“反听之谓聪,内视之谓明,自胜之谓强。《后汉书・王允传》:“夫内视反听,则忠臣竭诚;宽贤务能,则义士厉节。”
天高听卑
成语解释:卑:低下。
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。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宋微子世家》:“天高听卑。君有君人之言三,荧惑宜有动。”
天高听远
成语解释:指处于远离君王或中央政权的地方,下情无径上达,上面也无从听得下面的呼声。
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陈思王植传》:效命先驱,毕命轮毂,虽无大益,冀有小补。然天高听远,情不上通,徒独望青云而拊心,仰天高而叹息耳。
言听计行
成语解释:同“言听计从”。
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魏知古卢怀慎传赞》:“观玄宗开元时,厉精求治,元老魁旧,动所尊惮,故姚元崇、宋璟言听计行,力不难而功已成。”
借听于聋
成语解释:借;借助。借助于耳聋的人打探消息。比喻找错了求教的对象。
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答陈生书》: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,乃以访愈,是所谓借听于聋,求道于盲。
观化听风
成语解释:谓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张敞传》:“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,天下莫不拭目倾耳,观化听风。”颜师古注:“言改易视听,欲急闻见善政化了。”
揣骨听声
成语解释: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。不相其面,而摸其骨骼,听其语声,以判贵贱。后以喻牵强附会,妄加评判。
成语出处:宋・彭乘《墨客挥犀》卷一:“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,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。此又耳鉴之下,谓之揣骨听声。”
对床听语
成语解释:两人夜间对床共语。
成语出处:宋・张元干《贺新郎・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》:万里江山知何处>回首对床夜语。
谋听计行
成语解释:犹言言听计从。
成语出处:宋・王令《读孟子>》:“然后天下之君,下堂去席,引手倒耳,以倾就其说而谋听计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