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115个)

  • 如命

    ài cái rú mìng

    成语解释:爱:吝惜;舍不得。
    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。形容对钱财的贪婪、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女豪杰》第四回:“我想近来世界,不管什么英雄,什么豪杰,都是爱财如命,何况吃官司的,少不免要和那些狼官鼠吏交手,这更没钱不行了。”

  • 起意

    jiàn cái qǐ yì

    成语解释:见了财物;顿生歹意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《京本通俗小说・错斩崔宁》:“又见了十五贯钱,一时见财起意,杀死丈夫,劫了钱。”

  • 人无横不富,马无野草不肥

    rén wú héng cái bù fù , mǎ wú yě cǎo bù féi

    成语解释:横财,指非法或侥幸获得的钱财。全句是说人不得横财便无以致富,马不吃野草便无以肥壮。比喻人为求财富而不择手段的侥幸心态。亦作“人无横财不发,马无野草不肥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曲合汗衫:“人无横财不富,马无野草不肥。”

  • 有道

    shēng cái yǒu dào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生财有个大原则,后指搞钱很有办法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大学》:“生财有大道,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”

  • 之路

    shēng cái zhī lù

    成语解释:发财的门路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大学》:生财有大道:生之者众,食之者寡,为之者疾,用之者舒,则财恒足矣。

  • 德本

    dé běn cái mò

    成语解释:谓治国平天下,德为根本,财由德致,故理财为末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
    ”孔颖达疏:“德能致财,财由德有,故德为本财为末也。
    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礼记・大学》:“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德能致财,财由德有,故德为本财为末也。”

  • 酒色

    jiǔ sè cái qì

    成语解释:指嗜酒、好色、贪财、逞气。旧时以此为人生“四戒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杨秉传》:“秉尝从容言曰:‘我有三不惑,酒色财也。”

  • 好施

    qīng cái hǎo shī

    成语解释:指不吝惜钱财,喜好施舍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朱据传》:“谦虚接士,轻财好施,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。”

  • 害命

    móu cái hài mìng

    成语解释:谋:谋求;谋取。
    图谋钱财;残害性命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也只是为谋财害命,宰畜屠生。”

  • 两失

    rén cái liǎng shī

    成语解释:人和钱财都无着落或都有损失。同“人财两空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警世通言・玉堂春落难遇夫》:“王三中了举,不久到了京,白白地要了玉堂春去,可不人财两失?”

  • 仗义

    shū cái zhàng yì

    成语解释:讲义气,轻视钱财。多指出钱帮助人,扶危济困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刘君锡《来生债》第四折:“则为我救困扶危,疏财仗义,都做了注福消愆。”

  • 重义

    qīng cái zhòng yì

    成语解释:指轻视财利而看重道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元王皇后《赐公孙弘子孙当为后者爵诏》:“股肱宰臣,身行俭约,轻财重义,较然着明。”

  • 重义

    shū cái zhòng yì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疏财仗义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五代・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・结棚避暑》:“而好接待四方之士,疏财重义,有难必救。”

  • 不苟

    lín cái bù gǒu

    成语解释: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,廉洁自好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临财毋苟得,临难毋苟免。”

  • 害命

    tú cái hài mìng

    成语解释:图:谋取。
    为了劫夺财物,害人性命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曾瑞卿《留鞋记》第二折:“你如今将俺主人摆布死了,故意将这绣鞋揣在怀里,正是你图财致命,便待干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