纸在中间的成语(共72个)
- 洛阳纸贵- 成语解释:因为抢着抄写左思的《三都赋》;以致洛阳的纸价高起来了。形容写文章、著作广泛流传;风行一时。 -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左思传》:“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,洛阳为之纸贵。” 
- 三纸无驴- 成语解释: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,不得要领。 - 成语出处: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・勉学》:“邺下谚曰:‘博士买驴,书券三纸,未有驴字。’” 
- 吞纸抱犬- 成语解释:吞纸充饥,抱犬御寒。形容家贫好学。 - 成语出处:北齐・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・勉学》:“好学,家贫无资,累日不爨,乃时吞纸以实腹;寒无毡被,抱犬而卧。” 
- 跳跃纸上- 成语解释:活跃地显现在纸上。形容描写生动逼真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孔尚任《桃花扇・凡例》:“其面目精神,跳跃纸上,勃勃欲生,况加以优孟摹拟乎。” 
- 都中纸贵- 成语解释: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,广为流传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元稹《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榜后相贺》:“都中纸贵流传后,海外金填姓字时。” 
- 一纸空文- 成语解释:一张没有用处的空头公文;指没有用处不能兑现的文件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近来又有了什么外销名目,说是筹了款项,只能办理本省之事;将来不过一纸空文咨部塞责。” 
- 白纸黑字- 成语解释:白纸上写着黑字。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;不容抵赖或改悔。 - 成语出处:孙中山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》:“曾不思宪法之所以有效力,全恃民众之拥护,假使只有白纸黑字之宪法,决不能保证民权,俾不受军阀之摧残。” 
- 金迷纸醉- 成语解释:形容使人沉醉迷惘的繁华奢侈的环境。也形容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。也作“纸醉金迷”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陶穀《清异录・金迷纸醉》:“有一小室,窗牖焕明,器皆金饰,光莹四射,金采夺目。所亲见之,归语人曰:‘此室暂憩,令人金迷纸醉。’” 
- 官情纸薄- 成语解释:官场上的人情像纸一样薄。指官场尔虞我诈,人情淡薄。 - 成语出处: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四:“把当时贫交看不在眼里,放不在心上,全无一毫照顾周恤之意,淡淡相看,用不着他一分气力。真叫得‘官情纸薄’。” 
- 跃跃纸上- 成语解释:活跃地显现在纸上。形容描写生动逼真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一回:“即劣如秃僮,傻如跛婢,戆如屠户,懒如酒徒,淫如碧桃,狠如肇受,亦各有真面面,跃跃纸上。” 
- 力透纸背- 成语解释:力:笔力。 
 透:穿过。
 形容书法遒劲有力;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。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。- 成语出处:唐・颜真卿《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》:“其用锋,常欲使其透过纸背,此成功之极也。” 
- 秀才人情纸半张- 成语解释:秀才:指儒生;人情:情面,情意。 
 秀才多以诗文、书画赠人,所费只是半张纸而已。比喻菲薄的礼物。-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二折:“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。” 
- 满纸空言- 成语解释:满纸都是废话。形容文章空洞,毫无内容。 - 成语出处:张庸《章太炎先生问答》:“若二三文人,假一题目,互相研究,满纸空言,何以谓之扰乱治安?” 
- 故纸堆- 成语解释:指大量的古旧书籍、资料。含贬义。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,不知人情世故。 - 成语出处:《五灯会元・古灵神赞禅师》:“百年钻故纸,何日出头时?在这些故纸堆中,有发掘不尽的知识宝藏。” 
- 钻故纸堆- 成语解释:故纸:指古籍。 
 指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。亦作“钻故纸”、“钻研故纸”。- 成语出处:《柏杨杂文集・浊世人间》:“关于这些,我们既没有时间钻故纸堆,也没有能力钻故纸堆,我们只是提醒读者老爷,这种把一半中国人硬生生折丧成残废的文化,至少在中国已存在了一千年之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