攻在中间的成语(共92个)
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
成语解释:子:对别人的称呼;矛: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;盾: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。
比喻拿对方的观点、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。成语出处:先秦・韩非《韩非子・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莫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弗能应也。”
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
成语解释: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。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孙子・计》: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”
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
成语解释: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。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孙子・计》:“攻其无备,出其不意。”
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
成语解释:形容军队力量强大,百战百胜。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
成语出处:清・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卷上:“古来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,端赖吾能用兵之将,球至于今,邈不可得。”
战无不胜,攻无不取
成语解释:形容军队力量强大,百战百胜。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
成语出处:语本《战国策・秦策二》:“是知秦战未尝不胜,攻未尝不取,所当未尝不破也。”
战必胜,攻必取
成语解释:每次打仗都获胜,每次进攻都攻下。形容军队力量强大,百战百胜。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高祖本纪》:“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”
他山攻错
成语解释:比喻拿别人的长处,补救自己的短处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鹤鸣》:“他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”
大肆攻击
成语解释:用不实或过分之辞对人大加攻击。
不攻自拔
成语解释:拔:攻破。
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。形容情节、论点虚谬,经不起反驳。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武帝纪》:“粮食既足,士众稍多,围守两城,不攻自拔,天下之事,卧取之耳。”
略地攻城
成语解释:略:侵夺,强取。
夺取地盘,攻战城池。指向敌方进攻。成语出处:明・陈汝元《金莲记・焚卷》:“十万伍雄兵飞将,皆能略地攻城。”
反攻倒算
成语解释: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反动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报复。
成语出处:丁玲《在严寒的日子里》第四章:“哪里只是当干部的才受压迫,才怕地主反攻倒算,才要躲出去。”
群起攻击
成语解释:很多人一起反对、指责。
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违制论》:“若其大臣而有假制诏以为护符者耶,则举国群起而攻之。”
明鼓而攻之
成语解释:宣布罪状,遣责或声讨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先进》:“非吾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”
义兵不攻服
成语解释:服:降服归顺者。
主持正义的军队不去攻打已经降服归顺的士兵。成语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长攻》:不然。吾闻之,义兵不攻服,仁者食饥饿。今服而攻之,非义兵也;饥而不食,非仁体也。不仁不义,虽得十越,吾不为也。
善问者如攻坚木
成语解释:形容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,应当是先易后难,循序渐进,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学记》:善问者如攻坚木,庑其易者,后其节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