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的成语(共73个)
乌鸦嘴
成语解释:比喻说话讨厌的人。
成语出处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・烟消云散》:“我变成乌鸦嘴了。”
屋上乌
成语解释:屋上的乌鸦。指推爱之所及。
成语出处:《韩诗外传》第三卷:“爱其人及屋上乌,恶其人者憎其胥余。”
乌头白马生角
成语解释: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刺客列传》:“乌头白,马生角,乃许耳。”
乌白头,马生角
成语解释:乌鸦变白,马头生角。比喻不能实现之事。
成语出处:《燕丹子》卷上:燕太子丹质于秦,秦王遇之无礼,不得意,欲求归。秦王不听,谬言曰:‘令乌白头,马生角,乃可许耳。’
乌之雌雄
成语解释:乌:乌鸦。
乌鸦的雌雄难辨。比喻不分善恶是非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正月》:“具曰‘予圣’,谁知乌之雌雄。”
乌衣门巷
成语解释:乌衣巷:六朝时王谢两大望族的居住地。
形容豪门望族的居住地。常含对世事兴亡盛衰的感叹之意。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谢弘微传》:尝共宴处,居在乌衣巷,故谓之乌衣之游。
乌衣之游
成语解释:《宋书·谢弘微传》:“混风格高峻,少所交纳,唯与族子灵运、瞻、矅、弘微并以文酒赏会。
尝共宴处,居在乌衣巷,故谓之乌衣之游,混五言诗所云‘昔为乌衣游,戚戚皆亲侄’者也。”后因谓亲属间文酒赏会为“乌衣之游”。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谢弘微传》:“混风格高峻,少所交纳,唯与族子灵运、瞻、矅、弘微并以文酒赏会。尝共宴处,居在乌衣巷,故谓之乌衣之游,混五言诗所云‘昔为乌衣游,戚戚皆亲侄’者也。”
乌合之卒
成语解释:乌合:像乌鸦一样仓猝聚集一处。
比喻仓猝聚集的、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。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羊侃传》:“今驱乌合之卒,至王城之下,虏马饮淮,矢集帝室,岂有人臣而至于此?”
马角乌白
成语解释:乌鸦变白,马头生角。比喻不能实现之事。
成语出处:《燕丹子》卷上:“燕太子丹质于秦,秦王遇之无礼,不得意,欲求归。秦王不听,谬言曰:‘令乌白头,马生角,乃可许耳。’”
黑眉乌嘴
成语解释:眉头嘴脸都不干净。形容淘气、贪玩孩子的肮脏面容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4回:“弄的你黑眉乌嘴的,那里还像个大家子念书的孩子!”
月落乌啼
成语解释:形容天色将明未明时的景象。
成语出处:唐・张继《枫桥夜泊》诗: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”
白鱼赤乌
成语解释:为祥瑞之兆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周本纪》:“武王渡河,中流,白鱼跃入王舟中,武王俯取以祭。既渡,有火自上复于下,至于王屋,流为乌,其色赤,其声魄云。”
柏台乌府
成语解释:汉代朱博为御史大夫,府中种植柏树,常有野乌栖于其上,因而称御史台为“柏台乌府”。亦称为“柏府”﹑“柏台”。
成语出处:据《汉书•朱博传》所载,汉御史大夫府中多种植柏树,故称御史台为“柏台”、亦称为“柏府”。御史府中多植柏树,殆与周朝以降,柏能辟邪之神话传说有关;而御史之职,即在“正邪”也。因御史府中列植柏树,常有野乌数千栖息其上,因此御史台也称为柏台,或称乌府、乌署、乌台、柏台乌府。如唐杜易<御史台柏赞>:“爰有贞柏。徙植清台。麝条霜劲。蚕叶风开。始逢鹊喜,终见乌来”即颂咏其事。FROM: http://203.68.184.6:8080/dspace/bitstream/987654321/214/1/14-%E5%91%A8%E6%98%8E%E5%84%80-%E5%8F%A4%E5%85%B8%E6%96%87%E5%AD%B8%E4%B8%AD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