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徒的成语

徒的成语(共78个)

  • 不法之

    bù fǎ zhī tú

    成语解释: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,歹徒或逃犯,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无名氏《刘公案》第11回:“而今我国大清,焉有这样不法之徒?”

  • 费唇舌

    tú fèi chún shé

    成语解释:徒:白白地。
    指白讲了一大套话,结果仍然无济于事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二十八回:“九公何苦徒费唇舌,你这乡谈暂且留著,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。”

  • 唤奈何

    tú huàn nài hé

    成语解释:徒:徒然,白白地;奈何:怎么办。
    白白叫喊,无可奈何。

    成语出处:冰心《往事》:“因为文字原是最着迹的,云霞却是最灵幻的,最不着迹的,徒唤奈何!”

  • 有其表

    tú yǒu qí biǎo

    成语解释:徒:只,仅。
    只有光鲜的外表而已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7回:“‘金漆饭桶’,大约说徒有其表,面子上好看,其实内骨子一无所有。”

  • 废唇舌

    tú fèi chún shé

    成语解释:徒:徒然,白白地。
    白白耗费口舌,解决不了问题。

    成语出处:叶圣陶《潘先生在难中》:“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,向他们辩白,也不过徒废唇舌,不如省些精神罢。”

  • 陈空文

    tú chén kōng wén

    成语解释:陈:陈述。
    指只说空话,并不实行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非鞅》:“言之非难,行之为难,故贤者处实而效功,亦非徒陈空文而已。”

  • 负虚名

    tú fù xū míng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徒有虚名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茅盾《子夜》: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,就可惜我这‘红头火柴’徒负虚名,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!”

  • 拥其名

    tú yōng qí míng

    成语解释:徒:只。
    空有名望。指有名无实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清朝野史大观・清朝史料・军机领袖》:“军机大臣有时多至六七人,而权实操于领袖,新进者画诺奉行,徒拥其名也。”

  • 呼奈何

    tú hū nài hé

    成语解释:徒:徒然,白白地;奈何:怎么办。
    白白叫喊,无可奈何。形容一味着急,毫无办法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星火燎原・黄洋界保卫战》:“陷入了我人马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,徒呼奈何!”

  • 拥虚名

    tú yōng xū míng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徒有虚名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高阳《慈禧全传》:“兵部徒拥虚名,拟正名为陆军部,以练兵处、太仆寺并入,而海军部暂隶焉。”

  • 读父书

    tú dú fù shū

    成语解释:徒:只。
    父书:父亲之言论。
    白读父亲的兵书。比喻人只知死读书,不懂得运用知识,加以变通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括徒能读其父书,不知合变也。”

  • 斗筲之

    dǒu shāo zhī tú

    成语解释:斗:容器,1斗=10升;筲:竹器,1筲=12升。
    形容人的气量狭小,见识短浅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公孙刘田等传赞》:“斗筲之徒,何足选也。”

  • 耳食之

    ěr shí zhī tú

    成语解释:指全凭道听途说,人云亦云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六国年表序》:学者牵于所闻,见秦在帝位日浅,不察其始终,因举而笑之,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

  • 被发

    pī fà tú xiǎn

    成语解释:徒跣:赤脚步行。
    披散头发,赤脚走路。形容悲痛到极点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徒何慕容廆传》:“及葬,熙被发徒跣步从。”

  • 缨緌之

    yīng ruí zhī tú

    成语解释:缨緌:古代帽子下垂的结带。
    带帽子的人,指社会上层人士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蔡邕《郭有道碑文》:“于时缨緌之徒,绅佩之士,望形表而影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