冤的成语(共65个)
- 冤有头,债有主- 成语解释:冤有冤头,债有债主。比喻要了解事情,必须找为主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剑门安分庵主》:“卓拄杖一下,曰:‘冤有头,债有主。’” 
- 往日无冤,近日无仇- 成语解释:俗语。指从未有过冤仇。 
- 冤家宜解不宜结- 成语解释:指应该化解矛盾而不是深化矛盾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二回:“常言道:‘冤家宜解不宜结。’那人来惹我,尚然要忍耐,让他几分,免了多少是非。” 
- 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- 成语解释:比喻处理事情必寻负主要责任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六回:“武松捋起双袖,握着尖刀,指何九叔道:‘小子粗疏,还晓得冤各有头,债各有主。你休惊怕,只要实说,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,便不干涉你!’” 
- 不是冤家不碰头- 成语解释: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,无可回避。 - 成语出处:康濯《春种秋收》:“还是开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,就说巧不巧地闹了个‘不是冤家不碰头’啊!” 
- 有冤报冤,有仇报仇- 成语解释:报:报复,抵偿。 
 指对造成冤枉、仇恨的人进行报复,使其作出抵偿。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6回:“武松虽是粗卤汉子,便死也不怕,还省得有冤报冤,有仇报仇,并不伤犯众位,只烦高邻做个证见。” 
- 冤仇可解不可结- 成语解释:佛教主张结下冤仇的双方最好是化解冤仇,不要结仇不放。 - 成语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14章:“目前应该全力都对付官军,不应让屁股后出了乱子。冤仇可解不可结,何况咱们同本地各县的大小杆子素来无冤无仇。” 
- 冤家可解不可结- 成语解释:佛教主张结下冤仇的双方最好是化解冤仇,不要结仇不放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15回:“但冤家可解不可结,莫若只早早的做了亲,使他空费了一番心机,强似挞之于市。” 
- 宿世冤家- 成语解释:指有前世仇怨。形容积怨很深。也用作昵称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道山先生《道山清话》:“宿世冤家,五年夫妇,从今以往,不打这鼓。” 
- 活天冤枉- 成语解释:形容冤枉之极。 - 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屈原》第四幕:“你们都说三闾大夫发了疯,其实真是活天冤枉。” 
- 冤假错案- 成语解释:冤案、假案、错案的合称。 - 成语出处:冰心《痛悼胡耀邦同志》:“他狠抓落实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的政策。” 
- 冤如巷伯- 成语解释:巷伯:周幽王时寺人(宦官),遭谗被刑。 
 像巷伯一样冤屈。指不白之冤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孔融传》:“信如卞和,冤如巷伯,才如史迁,达如子政。” 
- 夙世冤家- 成语解释:亦作“夙世冤业”。①前世的仇人。形容积怨极深。②昵称所钟爱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高晦叟《珍席放谈》下卷:“岁设水陆斋,常旁设一位,立牌书曰:‘夙世冤家石介。’” 
- 衔冤负屈- 成语解释:心怀冤枉,身受委屈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二折:“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,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!” 
- 冤天屈地- 成语解释:形容非常冤枉委屈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八卷:“真是冤天屈地,要好成歉!吾好意为你寄信,你妻子自不曾到,今日这话,却不知祸从天上来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