谋的成语(共180个)
与虎谋皮
成语解释:和老虎商量;要它的皮。比喻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去商量损害他人利益的事;绝对办不到。后多指要恶人放弃自己的利益;纯属幻想。
成语出处:《太平御览》第208卷引《符子》:“欲为千金之裘,而与狐谋其皮,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。言未卒,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,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。”
房谋杜断
成语解释:房:唐朝宰相房玄龄;谋:计谋;杜:唐朝杜如晦;断:决断。
两人同心济谋,传为佳话。比喻能人合作,天作之合。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房玄龄杜如晦传论》:“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,则曰:‘非如晦莫能筹之。’及如晦至焉,竟从玄龄之策也。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,杜知房之善建嘉谋。”
不相为谋
成语解释:谋:商讨。
相互之间没法商量。指彼此观点不同;不宜共同谋划事情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’”
朝不谋夕
成语解释: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。形容形势危急,难以预料。
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65回:“这么一把年纪,死期也要到快了,才闹出个朝不谋夕的景况来;不饿死就好了,还望翻身么!”
多谋善断
成语解释:多作谋划;善于判断。
成语出处:晋・陆机《辨亡论》上:“畴咨俊茂,好谋善断。”
好谋善断
成语解释:形容人能不断思考,并善于判断。
成语出处:晋・陆机《辨亡论》上:“畴咨俊茂,好谋善断。”
深谋远虑
成语解释:深:深入;周详;谋:谋划;计划;远:长远;虑:考虑;打算。
指计划得很周密;考虑得很长远。成语出处:汉・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,非及曩时之士也。”
出谋划策
成语解释:谋:计谋;划:筹划。
制定计谋策略。指为人出主意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:“汝依违观望其间,并不见出奇画策,无非因人成事。”
轻虑浅谋
成语解释:考虑不全面,计划不周密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赵世家》:“夫小人有欲,轻虑浅谋,徒见其利而不顾其害,同类相推,俱入祸门。”
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
成语解释:旧谚。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,至于能否达到目的,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。
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3回:“孔明叹曰:‘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,不可强也!’”
谋无遗策
成语解释:谓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。形容谋划周密。
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钟会传》:“蜀之豪帅,面缚归命,谋无遗策,举无废功。”
有勇有谋
成语解释:勇:勇气;胆量;谋:计谋。
策略。既有胆量又有计谋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董卓传》裴松之注引《献帝起居注》:“吕布受恩而反图之,斯须之间,头悬竿端,此有勇而无谋也。”
询迁询谋
成语解释:谓国家的安危、国都的迁徙、国君的拥立,都要征求人民的意见。语本《周礼·秋官·小司寇》:“小司寇之职,掌外朝之政,以致万民而询焉。
一曰询国危;二曰询国迁;三曰询立君。”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周礼・秋官・小司寇》:“小司寇之职,掌外朝之政,以致万民而询焉。一曰询国危;二曰询国迁;三曰询立君。”
大谋不谋
成语解释:具有远大谋略的人,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。
成语出处:《六韬・武韬・发启》:“大谋不谋,大勇不勇。”
各不相谋
成语解释:谋:商量,计义。
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,不互相商量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