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火的成语

火的成语(共359个)

  • 飞蛾扑

    fēi é pū huǒ

    成语解释:蛾:像蝴蝶似的昆虫。
    飞蛾扑到火上。比喻自寻死路;自取灭亡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到溉传》:“如飞蛾之赴火,岂焚身之可吝。”

  • 无交

    shuǐ huǒ wú jiāo

    成语解释:没有财物牵涉。形容为官清正廉洁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循吏传・赵轨》:“别驾在官,水火不与百姓交,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。”

  • 鼻头出

    bí tóu chū huǒ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意气风发;情绪激昂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曹景宗传》:“我昔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,与年少辈数十骑,拓弓弦作礔砺声,箭如饿鸱叫,平泽中逐獐,数肋射之,渴饮其血,饥食其脯,甜如甘露浆,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,此乐使人忘死。”

  • 鼻端生

    bí duān shēng huǒ

    成语解释:以之形容马行疾速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南史・曹景宗传》:“我昔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……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。”

  • 因缘

    xiāng huǒ yīn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香火: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。
    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,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“香火因缘”。指彼此契合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陆法和传》:“法和是求佛之人,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,岂规王位?但于空王佛所,与主上有香火因缘,且主上应有报至,故救援耳。”

  • 履汤蹈

    lǚ tāng dǎo huǒ

    成语解释:身入汤火。喻处苦难之境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・晋书・重俊传》:“复御家不法,其奴仆若履汤蹈火,忤其意者,或鞭之,或刃之。”

  • 投膏止

    tóu gāo zhǐ huǒ

    成语解释:用油去浇灭火,火反而烧得更旺。比喻举措失当,适得其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新五代史・唐书・安重海》:“四方骚然,师旅并兴,如投膏止火,适足速之。”

  • 如蹈水

    rú dǎo shuǐ huǒ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处境艰难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元史・张德辉传》:“若宰民者,头会箕敛以毒天下,使祖宗之民如蹈水火,为害尤甚。”

  • 投薪

    jiù huò tóu xīn

    成语解释: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。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,不但解决不了问题,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邓析子・无厚篇》:“不治其本而务其末,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,救火而投之以薪。”

  • 眼金睛

    huǒ yǎn jīn jīng

    成语解释:睛:眼珠。
    原指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。后比喻眼光十分犀利;能识别真伪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0回:“我老孙火眼金睛,认得好歹。”

  • 执杖

    míng huǒ zhí zhàng

    成语解释:点着火把,拿着武器。原指公开抢劫。后比喻公开地、毫不隐藏地干坏事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0回:“那借金银人,身贫无计,结成凶党,明火执杖,白日杀上我门。”

  • 先焦

    jìn huǒ xiān jiāo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9回:“常言道:‘近火先焦’。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,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。”

  • 纯青

    lú huǒ chún qīng

    成语解释:纯:纯粹;青:蓝色的;纯青: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。
    相传道家炼丹;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;就算成功了。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、纯熟、完美的地步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5回:“到了现在,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,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。”

  • 撮盐入

    cuō yán rù huǒ

    成语解释:撮:以指取物。
    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。比喻性情急躁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待去呵,小姐性儿撮盐入火。”

  • 心急如

    xīn jí rú huǒ

    成语解释: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。形容非常着急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四折:“要看个十分饱。”金圣叹批:“心急如火,更不能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