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聋的成语

聋的成语(共43个)

  • 不喑不,不成姑公

    bù yīn bù lóng , bù chéng gū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姑公:婆婆,公公。
    指作为一家之主,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释名・释首饰》:“不喑不聋,不成姑公。”

  • 舌敝耳

    shé bì ěr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讲的人舌头破了,听的人耳朵聋了。形容议论多而杂,别人不予理睬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秦策一》:“舌敝耳聋,不见成功。”

  • 醒聩震

    xǐng kuì zhèn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振聋发聩。使昏昧糊涂、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,受到启发。

    成语出处:陶曾佐《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》:“一跃而登此庄严美丽之舞台中,一奋萃此醒聩震聋之盘涡里。”

  • 发聩

    zhāo lóng fā kuì

    成语解释: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。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,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天讨・望帝四川讨满洲檄>》:“巴县邹烈士容首起大呼,昭聋发聩,正义浃乎寰宇,回响振乎栈峡。”

  • 不痴不,不作家翁

    bù chī bù lóng , bù zuò jiā wēng
  • 郑昭宋

    zhèng zhāo sòng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情况不同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宣公十四年》:“楚子使申舟聘於齐,曰:‘无假道於宋。’亦使公子冯聘於晋,不假道於郑。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,曰:‘郑昭宋聋,晋使不害,我则必死。’王曰:‘杀女,我伐之。’见犀而行。及宋,宋人止之……乃杀之。”

  • 者之歌

    lóng zhě zhī gē

    成语解释:聋者学人唱歌,却听不到歌声,无以自乐。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,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原道》:“夫内不开于中,而强学问者,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,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,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,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。”

  • 装哑

    tuī lóng zhuāng yǎ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3回:“三藏闻言,推聋妆哑,瞑目宁心,寂然不答。”

  • 妆哑

    tuī lóng zhuāng yǎ

    成语解释:谓装作不闻不问,什么都不知道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3回:“三藏闻言,推聋妆哑,瞑目宁心,寂然不答。”

  • 做哑

    zhuāng lóng zuò yǎ

    成语解释:假装耳聋口哑,故意不理睬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三折:“一个悄悄冥冥,一个絮絮答答。却早禁住隋何,迸住陆贾,叉手躬身,妆聋做哑。”

  • 三日耳

    sān rì ěr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受到强烈的震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六:佛法不是小事,老僧昔在蒙马大师一喝,直得三日耳聋眼黑。

  • 下塞上

    xià sāi shàng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塞:堵塞不通。
    聋:耳朵的听觉失灵。
    下边堵塞不通,上边听觉失灵。比喻真实情况不能上传下达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子产不毁乡校颂》:“川不可防,言不可弭,下塞上聋,邦其倾矣。”

  • 借听于

    jiè tīng yú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借;借助。借助于耳聋的人打探消息。比喻找错了求教的对象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答陈生书》: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,乃以访愈,是所谓借听于聋,求道于盲。

  • 做哑

    tuī lóng zuò yǎ

    成语解释:假装聋哑。指故意不理睬,假做不知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闹铜台》第二折:“我如今装醉如痴,推聋做哑,待时守分。”

  • 作哑

    tuī lóng zuò yǎ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推聋妆哑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梅鼎祚《昆仑奴》第二折:“他说着英雄话,你怎的乔禁架,使不得推聋作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