聋的成语(共43个)
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
成语解释:指作为一家之主,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92回:“又道‘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’。这个笑话,细细想去,却很有意味。”
耳聋眼瞎
成语解释: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,眼睛变瞎。
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六回:“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。”
耳聋眼花
成语解释:指年老体衰者听觉、视觉衰退。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。
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90回:“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,又不耳聋眼花……喜喜笑笑,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。”
振聋发聩
成语解释: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(发:开启;聩:耳聋)。
比喻唤醒糊涂、麻木的人。成语出处:清・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第一卷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
发聋振聩
成语解释:声音很大;使耳聋的也能听到。发:开启;振:振动;聩:耳聋。
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;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。成语出处:清・蕊珠旧史《京尘杂录・厂年玉笋志》:“如洛钟之应铜山,蒲牢夜半鸣,足以发聋振聩。”
装聋作哑
成语解释:假装耳聋口哑。形容故意不理睬;装做不知或不懂;或故意置身事外。也作“装聋做哑”。
成语出处:元・马致远《青衫泪》第四折:“可怎生装聋作哑?”
诈哑佯聋
成语解释:假装哑巴聋子。指置身事外。
成语出处:《群音类选・官腔类・双忠记・睢阳陷守》:“身在伍伦中,怎做得诈哑佯聋,为官食禄,直须尽职输忠。”
震耳欲聋
成语解释:耳朵都要振聋了。形容很大;特别响。
成语出处:沙汀《呼嚎》:“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,而超越这个,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。”
不痴不聋
成语解释:人不傻,耳朵也不聋。常与“不成姑公”连用,意为不故作痴呆,不装聋作哑,就不能当阿婆阿公。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庾炳之传》:“不痴不聋,不成姑公。”
装聋装哑
成语解释:假装聋哑。指故意不理睬,只当不知道。
成语出处:茅盾《小巫》:“蔓姐几次三番乘机会说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样过日子,老爷只是装聋装哑。”
不哑不聋
成语解释:不装聋作哑,就不能当阿婆阿公。指长辈要宽宏大量。
成语出处:《古尊宿语录・大慧普觉禅师》:“岂不见道,不哑不聋,不做大家公。”
不瞽不聋
成语解释:意为不故作痴呆,不装聋作哑,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。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六引《慎子》逸文:“谚云:不聪不明,不能为王;不瞽不聋,不能为公。”
警愦觉聋
成语解释:发出很大的声音,使昏聩的人觉醒,耳聋的人感知。比喻用语言文字等唤醒糊涂麻木的人。
成语出处:陈去病《论戏剧之有益》:“贤士大夫主持风教,固宜默握其权,时与厘定,以为警愦觉聋之助,初非徒娱心适志已也。”
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
成语解释:指作为一家之主,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。
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第224卷:“鄙谚有之‘不痴不聋,不为家翁’,儿女子闺房之言,何足听也?”
不痴不聋,不成姑公
成语解释:姑公:婆婆,公公。
指作为一家之主,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。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庾仲文传》:“言‘仲文贵要异他尚书’,又云‘不痴不聋,不成姑公’。敢作此言,亦为异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