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凿的成语

凿的成语(共64个)

  • 言之

    yán zhī záo záo

    成语解释:凿凿:确实。
    话说得非常确实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:“宋儒据理谈天,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,于日月五星,言之凿凿,如指诸掌。”

  • 方枘圆

    fāng ruì yuán záo

    成语解释:枘:榫头;圆凿:圆榫眼;卯眼。
    方形的榫头;圆形的卵眼。比喻格格不入、不相容、不适宜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持方枘欲内圜凿,其能入乎?”

  • 方枘

    yuán záo fāng ruì

    成语解释:凿:榫眼;枘:榫头。
    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。比喻不相投合;格格不入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 屈原《楚辞・九辩》:“圆凿而方枘兮,吾知其龃龉而难入。”

  • 正枘

    liáng záo zhèng ruì

    成语解释:谓木工度量器物孔眼的大小方圆制作可与之相契合的榫头。比喻说话办事须从实际出发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・屈原《楚辞・离骚》:“不量凿而正枘兮,固前修以葅旈。”

  • 磨牙齿

    mó yá záo chǐ

    成语解释:咬牙切齿。形容凶狠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钱谦益《刻忠介公奏议>序》:“呜呼!天地间之元气终不可以灭己,而谗夫小人磨牙凿齿者,相仍而未艾。”

  • 穿附会

    chuān záo fù huì

    成语解释:穿凿:硬要把讲不通的道理讲通;附会:把毫无关系的事硬拉在一起。
    指勉强生硬解释;把没有意义硬是说成有某种意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洪迈《容斋续笔》第二卷:“用是好知奇者,欲穿凿附会,固各有说云。”

  • 壁偷光

    záo bì tōu guāng

    成语解释:在墙上凿开一个小孔;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。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西京杂记》第二卷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  • 可据

    záo záo kě jù

    成语解释:凿凿:确实。
    指确实无误,可以作为依据。亦作“凿凿有据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徐宏祖《徐霞客游记・滇游日记》:“龚起潜为余谈之甚晰,皆凿凿可据。”

  • 炳炳

    bǐng bǐng záo záo

    成语解释:炳炳:光明的样子;凿凿:确实,明确。
    形容所述明确有据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海瑞等人传赞》:“而指陈时政,炳炳凿凿,鲠亮有足称者。”

  • 有据

    záo záo yǒu jù

    成语解释:凿凿:确实。
    有确实的证据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朱之瑜《答野传问》:“陶氏《辍耕录》云:‘蒙古入中国,中国方有木棉。’是凿凿有据也。”

  • 证据确

    zhèng jù què záo

    成语解释:确凿:确实。
    证据确实可靠,无法否认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八十六回:“尸场检验,证据确凿。且并未用刑,尔兄自认斗杀,招供在案。今尔远来,并非目睹,何得捏词妄控。理应治罪,姑念为兄情切,且恕。不准。”

  • 妄生穿

    wàng shēng chuān záo

    成语解释:妄:胡乱地。
    指胡乱地去穿凿附会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:“世传不真,妄生穿凿,唯按此行之,乃见其验。”

  • 破浑沌

    záo pò hùn dùn

    成语解释:浑沌:传说中的中央之帝。
    指违反自然,致成祸害。也指开通耳目,增长人的知识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宋・庄周《庄子・应帝王》:“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,曰:‘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,此独无有,尝试凿之。’是凿一窍,七日而浑沌死。”

  • 壁借光

    záo bì jiè guāng

    成语解释:凿:挖。
    在墙上凿一小孔,借邻居的灯光读书。形容家贫刻苦读书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西京杂记》第二卷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,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  • 骨捣髓

    záo gǔ dǎo suǐ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十分刻毒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16回:“惹的那个先生凿骨捣髓的臭骂一场,即刻收拾了书籍去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