咎的成语(共21个)
- 既往不咎- 成语解释:既:已经;往:过去;咎:责备。 
 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八佾》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 
- 引咎自责- 成语解释:咎:错误。 
 主动承担错误;并责备自己。- 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周纪下・高祖武帝》:“公卿各引咎自责。” 
- 自取其咎- 成语解释:自己遭受自己招来的罪过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:“此乃学生考究不精,自取其咎,非圣太子之过也。” 
- 动辄得咎- 成语解释: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。辄:就;总是;咎:责备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公不见信于人,私不见助于友,跋前踬后,动辄得咎。” 
- 咎由自取- 成语解释:咎:灾祸;惩罚。 
 灾祸、惩罚是由自己招来的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时有所闻,虽然是咎由自取,然而大家谈起来,总说这卜知府办的太煞认真的。” 
- 不咎既往- 成语解释:咎:责怪。 
 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八佾》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 
- 无咎无誉- 成语解释:咎:过失;誉:称扬、赞美。 
 既没有错误,也没有功绩。比喻工作表现一般。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赵敬肃王刘彭祖传》:“问武始侯昌,曰:‘无咎无誉。’上曰:‘如是可矣。’” 
- 咎有应得- 成语解释:犯错误的;有罪过的得到应该得到的责备或惩处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张春帆《宦海》第七回:“虽然李德标一时冒犯,触犯乌绅,咎有应得,但是领取人口要缴领状,是警局的向章,求大人明鉴。” 
- 进退惟咎- 成语解释:谓进退两难而动辄得咎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道宣《统论前议优劣并赞》:“披沥丹款,未纡黄道,进退惟咎,投措靡由。” 
- 盈满之咎- 成语解释:财富过于充足会招致祸患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折像传》:“吾门户殖财日久,盈满之咎,道家所忌。” 
- 自贻伊咎- 成语解释:指自己招来过错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刘知幾《史通・疑古》:“欲因循故事,坐膺天禄,其事不成,自贻伊咎。” 
- 自取咎戾- 成语解释:指自招罪过。同“自取罪戾”。 - 成语出处:杨玉如《辛亥革命先著记》第六章:“目下大敌当前,万不可再事疏忽,自取咎戾!” 
- 引咎责躬- 成语解释:同“引咎自责”。 -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吴主传》:“后壹奸罪发露伏诛,权引咎责躬。” 
- 责躬引咎- 成语解释:躬:自身;引咎:承认过失。 
 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。-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吴主传》:权信任校事吕壹,壹性苛惨,用法深刻。太子登数谏,权不纳,大臣由是莫敢言。后壹奸罪发露伏诛,权引咎自躬。 
- 括囊避咎- 成语解释:括囊:束紧口袋;咎:罪责,灾祸。 
 为人谨慎小心,不轻易说话,避免灾祸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杨赐传》:“不敢自同凡臣,括囊避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