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的成语(共47个)
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
成语解释:让:推辞,拒绝。
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成语出处:秦・李斯《上书秦始皇》:“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
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
成语解释:让:推辞,拒绝。
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成语出处:清・张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。未到泰山者,泰山壁立千丈,不藉寸土,栉沐甚净。”
当仁不让
成语解释: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;不推托;不谦让。当:面对着;仁:原指正义的事;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朱熹集注:“当仁,以仁为己任也。”
推贤让能
成语解释:推:举荐;让:谦让。
举荐贤人,让位于能者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周官》:“推贤让能,庶官乃和。”
让枣推梨
成语解释: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。比喻兄弟友爱。
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王泰传》:“年数岁时,祖母集诸孙侄,散枣栗于床上。群儿皆竞之,泰独不取。”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孔融传》李贤注引《孔融家传》:“年四岁时,每与诸兄共食梨,融辄引小者。”
泰山不让土壤
成语解释: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李斯无传》:“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
桃羞杏让
成语解释: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,只好退让。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七回:“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,燕妒莺惭。”
让再让三
成语解释:谓几次三番地推让。
成语出处:明・史可法《复多尔衮书》:“群臣劝进,今上悲不自胜,让再让三,仅允监国。”
让三让再
成语解释:见“让再让三”。
成语出处:康有为《大同书》辛部第四章:“且各曹长被举之人,亦必须让三让再以副举贤若夔龙之美事,及再三为大众所推乃得受之,以弘让德而镇嚣争焉。”
寸土不让
成语解释:一寸土地也不让人。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把社会主义国家巩固起来,寸土不让。”
寸步不让
成语解释:连寸步也不让给别人。形容丝毫不肯让步、妥协。
成语出处:清・梁启超《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》:“盖西国政治之基础,在于民权,而民权之巩固由于国民竞争权利寸步不肯稍让,即以人人不拔一毫之心,以自利天下。
各不相让
成语解释:让:歉让。
互不谦让、让步。成语出处: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23章:“于是两方明争暗斗,各不相让,一天利(历)害一天。”
让礼一寸,得礼一尺
成语解释:比喻以礼相让,事虽微而获益必大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《礼让令》:“里谚曰:‘让礼一寸,得礼一尺。’斯合经之要矣。”
高山低头,河水让路
成语解释:比喻人民群众征服自然,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。
成语出处:邓拓《英雄的路》:“人们常说的‘高山低头,河水让路’的奇迹,在宝成路上真正实现了。”
耕者让畔,讼者让田
成语解释:畔:田界。
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,有纠纷的给对方让田。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。成语出处:清・汪琬《新修至德庙碑》:“古者政化之成也,则公卿让于朝,士庶人让于都,于鄙,耕者让畔,讼者让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