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的成语(共47个)
- 耕者让畔,行者让路- 成语解释:畔:田界。 
 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,走路的人让开路给对方行走。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。- 成语出处:《孔子家语・好生》:“入其境,则耕者让畔,行者让路。” 
- 终身让路,不枉百步- 成语解释:枉:白白地,冤枉。 
 一辈子给人让路,也不会多走一百步冤枉路。比喻对人谦让不会有什么损失。-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朱敬则传》:“敬则兄仁轨……尝诲子弟曰:‘终身让路,不枉百步;终身让畔,不失一段。’” 
- 廉泉让水- 成语解释:原比喻为官廉洁,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。 - 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胡谐之传》:“帝言次及广州贪泉,因问柏年:‘卿州复有此水不?’答曰:‘梁州唯有文川、武乡、廉泉、让水。’” 
- 急病让夷- 成语解释: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,将方便让给别人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《国语・鲁语上》:“贤者急病而让夷。” 
- 谦让未遑- 成语解释:遑:闲暇。 
 谦让都来不及。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。-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贾谊传》:“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,天下和洽,宜当改正朔,易服色制度,定官名,兴礼乐。乃草具其仪法,色上黄,数用五,为官名悉更,奏之。文帝谦让未皇(遑)也。” 
- 避让贤路- 成语解释:避让:辞职的谦词;贤路:贤才仕进路。 
 辞官退隐,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万石张叔列传》:“愿归丞相侯印,乞骸骨归,避贤者路。” 
- 拱手让人- 成语解释:拱手:双手合抱在胸前,以示敬意。 
 恭顺地让给别人。形容怯弱可欺或甘心为奴仆、附庸。- 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41回:“明知众寡不敌,守不住这个青岛,但若拱手让人,殊不甘心。” 
- 让逸竞劳- 成语解释:谓安逸之事互相谦让,劳苦之事互相争抢。 - 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孝感传・吴悉达》:“昆弟同居四十余载,闺门和睦,让逸竞劳。” 
- 你谦我让- 成语解释:谦:谦让。 
 指双方互相谦让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7回:“这是一件正经大事,大家鼓舞起来,别你谦我让的。” 
- 温良恭俭让- 成语解释:原意为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节俭、忍让这五种美德。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。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学而》:“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 
- 得理不让人- 成语解释:理直气壮,不肯退让。有逼人太甚的意味。 
- 山不让土石- 成语解释:山不拒辞土石才能高大。比喻人度量宽广,才能成大事。 - 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泰族训》:海不让水潦,以成其大;山不让土石,以成其高。 
- 礼让为国- 成语解释:治理。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里仁》:“子曰:能以礼让为国乎?何有。不能以礼让为国,如礼何?” 
- 温良俭让- 成语解释:温:温和;良:善良;俭:节制;让:忍让。 
 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,泛指态度谦恭,举止文雅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学而》:“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?” 
- 允恭克让- 成语解释:允:诚信;克:能够;让:谦让。 
 既诚敬又谦让。-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尧典》:“允恭克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