薪的成语(共83个)
- 抱薪救焚- 成语解释: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,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。同“抱薪救火”。 -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陶谦传》“太祖以粮少引军还”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《吴书》:“此何异乎抱薪救焚、扇火止沸哉!” 
- 不见舆薪- 成语解释:看不见一车柴禾。比喻不下功夫去做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 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” 
- 火尽薪传- 成语解释:火虽烧完,柴却留传下来。比喻思想、学术、技艺等世代相传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寓山居士《鱼儿佛》第四出:“仗猛力精心,斩断牵缠,若不是粉碎虚空,终似那痴拳太软,总火尽薪传也。” 
- 薪尽火灭- 成语解释:薪:柴火。 
 柴草完了,火也就灭了。比喻死亡。- 成语出处:《法华经・序品》:“佛此夜灭度,如薪尽火灭,分布诸舍利,而起无量塔。” 
- 把薪助火- 成语解释:把:握住;薪:柴火。 
 抱着柴草去救火。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患,不但于事无补,反而使事态扩大。-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2回:“今求军马钱粮,切不可与。如若相助,是把薪助火也。” 
- 以荷析薪- 成语解释: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其父析薪,其子弗克负荷。 
 ’”原谓父亲劈柴,儿子不能承受担当。后以“以荷析薪”比喻继承父业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七年》:“古人有言曰:‘其父析薪,其子弗克负荷。’” 
- 反裘负薪- 成语解释:见“反裘负刍”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非鞅》:“无异于愚人,反裘而负薪,爱其毛。不知其皮尽也。” 
- 负薪之忧- 成语解释:意指背柴劳累,体力还未恢复。有病的谦词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君使士射,不能,则辞以疾,言曰:‘某有负薪之忧。’” 
- 负薪之病- 成语解释:负薪:指有病。 
 指背柴劳累,体力还未恢复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臣弘行能不足以称,素有负薪之病,恐先狗马填沟壑。” 
- 玉粒桂薪- 成语解释:米如玉,薪如桂。极言生活费用之高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王禹偁《陈情表》:“望云就日,非无恋阙之心;玉粒桂薪,未有住京之计。”《宋史・外国传三・高丽》:“緼袍短褐,玉粒桂薪,堪忧食贫,若为卒岁。” 
- 杯水舆薪- 成语解释:见“杯水车薪”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曹辅《唐颜文忠公新庙记》:“杯水舆薪,势且莫抗。” 
- 称薪量水- 成语解释:称:衡量轻重;薪:柴;量:测量。 
 比喻持家节俭或过于吝啬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3回:“安老爷虽是研究铸史的通品,却是个称薪量水的外行。” 
- 负薪之资- 成语解释:负薪:背柴,借指地位低微的人;资:资慧能力。 
 指卑贱者的资质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袁绍传》:“臣以负薪之资,拔于陪隶之中,奉职宪台,擢授戎校。” 
- 负薪构堂- 成语解释:《书·大诰》:“若考作室,既厎法,厥子乃弗肯堂,矧肯构?”孔传:“以作室喻治政也。 
 父已致法,子乃不肯为堂基,况肯构立屋乎?”后以“负薪构堂”指继承先人德业。- 成语出处:《书・大诰》:“若考作室,既厎法,厥子乃弗肯堂,矧肯构?”孔传:“以作室喻治政也。父已致法,子乃不肯为堂基,况肯构立屋乎?” 
- 久束湿薪- 成语解释: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。喻思想保守,不易接受新事物。 - 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》自叙:“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,犹或曰:‘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