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的成语(共74个)
- 不登大雅之堂- 成语解释: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、“粗俗”的事物(多指文艺作品)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这部评话,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。” 
- 雅俗共赏- 成语解释:雅俗:文雅和粗俗。 
 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“雅人”;把没文化的人称“俗人”;赏:欣赏。
 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。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;能为各种人所接受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孙仁儒《东郭记・绵驹》:“闻得有绵驹善歌,雅俗共赏。” 
- 举止娴雅- 成语解释:娴:文雅。 
 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。- 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一回:“更是性格敏慧,举止娴雅,浅笑微颦,丰华入目;承颜顺意,婉娈快心。” 
- 温文尔雅- 成语解释:形容人态度温和;举动斯文。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;做事不大胆泼辣;没有闯劲。尔雅:文雅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陈锡九》:“太守愕然曰:‘此名士之子,温文尔雅,乌能作贼?’” 
- 雍容尔雅- 成语解释:见“雍容闲雅”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二回:“当下牛布衣吟诗,张铁臂击剑,陈和甫打哄说笑,伴着两公子的雍容尔雅,蘧公孙的俊俏风流,杨执中古貌古心,权勿用怪模怪样。” 
- 雅人深致- 成语解释:雅:高雅,高尚;致:情趣。 
 人品高尚,情趣深远。原是赞赏《诗经·大雅》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。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文学》:“‘訏谟定命,远猷辰告。’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。” 
- 大雅之堂- 成语解释:高雅的厅堂。比喻高的要求;完美的境界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袁枚《与陈刺史虚斋》:“未登大雅之堂,还望刺史陶冶而成全之。” 
- 儒雅风流- 成语解释:①文雅而飘逸。②谓风雅淳正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闲情偶寄・演习・脱套》:“方巾与有带飘巾,同为雅者之服。飘巾儒雅风流,方巾老成持重。” 
- 温文儒雅- 成语解释:犹言温文尔雅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缘起首回:“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……次后便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白面书生。” 
- 风流儒雅- 成语解释:风流:有文采且不拘礼法;儒雅:学识深湛,气度不凡。 
 指人文雅洒脱,学识渊博。- 成语出处:唐・卢照邻《五悲・悲才难》:“杲之为人也,风流儒雅,为一代之和到此为止;昂之为人也,文章卓荦,为四海之随珠。” 
- 附庸风雅- 成语解释:附庸:依傍;追随;风雅:原始《诗经》中的“国风”和“大雅”、“小雅”;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。 
 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;偏去结交文人学者;参与文化活动;借以装点门面;扮出有教养;有风度;斯文儒雅的样子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情变》:“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,却偏要附庸风雅,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。” 
- 雍容闲雅- 成语解释:谓神态从容不迫,举止文雅大方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之临邛,从车骑,雍容闲雅,甚都。” 
- 一日之雅- 成语解释:雅:交往。 
 指短暂的交往。指交情不深。-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谷永传》:“永斗筲之才,质薄学朽,无一日之雅,左右之介。” 
- 无伤大雅- 成语解释:伤:妨害;大雅:雅正;正道。 
 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5回:“像这种当个顽意儿,不必问他真的假的,倒也无伤大雅。” 
- 鱼鱼雅雅- 成语解释:形容车驾前行威仪整肃的样子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元和圣德诗》:“驾龙十二,鱼鱼雅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