误的成语(共46个)
因循贻误
成语解释:因循:沿袭。
沿袭旧的一套,使错误也沿袭下去,以至受害。成语出处:清・林则徐《筹议新漕事宜折》:臣等分饬司道次第妥办,以期渐复旧规,断不敢稍任因循贻误。
因循误事
成语解释:因循:沿袭。
指情况有了变化,还照老一套办,因而耽误了事情。成语出处:清・钱泳《履园丛话・围田》:而同圩有贫富之不等,有公私之相吝,而一人为之阻隔,以致因循误事。
诛故贳误
成语解释:谓严惩故意犯罪的人,宽赦无意中犯错误的人。
成语出处:汉・王充《论衡・答佞》:“故曰:刑故无小,宥过无大。圣君原心省意,故诛故贳误。”
一场误会
成语解释:指一次错怪别人。
成语出处:王朔《人莫予毒》:“单立人和曲强开始意识到,这可能是一场误会,但也得问下去。”
一念之误
成语解释:见“一念之差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曾慥《类说》卷四十七引《遁斋闲览・口中芙蕖花香》:“此人前身为尼,诵《法华经》二十年,一念之误,乃至于此。”
一差两误
成语解释: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五:若留在此,又恐一差两误,这尸首无处出脱,被地方晓得,弄出事来,性命不保。
不得违误
成语解释:公文用语,不得违反命令,耽误公事。
误石为宝
成语解释:误:错误。
把石头误认为是宝贝。比喻真假不辨。成语出处:《阙子・宋之愚人》: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,归而藏之,以为大宝。周客闻而观之。……客见之,俯而掩口,卢胡而笑曰:‘此燕石也,与瓦甓不殊。’
尸位误国
成语解释:误:使受损害。
指占着职位不做事,使国家受到损失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九十五回:如有慢视民瘼者,定行揭帖揭上几个,断不叫这等尸位病民者,得以漏网。
执迷不误
成语解释:形容坚持而不觉悟。
误学邯郸
成语解释:谓盲目摹仿因袭。清章学诚《文史通义·古文十弊》: “文人好奇,易于受惑,是之谓 ‘误学邯郸’ ,又文人之通弊也。
” 参见:○邯郸学步。误国欺君
成语解释:欺骗君主,祸害国家。
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八:假如有一等做官的,误国欺君,侵剥百姓,虽然官高禄厚,难道不是大盗?
误笔成蝇
成语解释:把屏风上的因误笔而成的污点画成苍蝇。形容绘画技术十分高超。
成语出处:唐・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卷四:曹不兴,吴兴人也。孙权使画屏风,误落笔点素,因就成蝇状。权疑其真,以手弹之。
贻误后学
成语解释:后学:后来的学习者。
错误遗留下去,使后来学习的人受到不好的影响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蔡邕传》:邕以经籍去圣久远,文字多谬,俗儒穿凿,贻误后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