断的成语(共279个)
- 藕断丝不断- 成语解释: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,实际上仍有牵连。 
- 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- 成语解释: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,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。 -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 
- 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- 成语解释: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同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马总《意林》卷一:“百足之虫,断而不蹶。” 
- 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- 成语解释: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同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文选・曹冏〈六代论〉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。”李善注引《鲁连子》:“百足之虫,至断不蹶者,持之者众也。” 
- 一度著蛇咬,怕见断井索- 成语解释:一次被蛇咬了,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。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,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・龙门远禅师法嗣》:“赵州道:‘无意者如何?’师曰:‘一度著蛇咬,怕见断井索。’” 
- 百足之虫,至断不僵- 成语解释:百足:虫名,马陆,多足虫;僵:倒。 
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。-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・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百足之虫,至死不僵,以扶之者众也。” 
- 同心断金- 成语解释:《易·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 
 ”后以“同心断金”形容心齐力量大。- 成语出处:《易・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 
- 当机贵断- 成语解释:当:面临;机:时机;断:决断。 
 在紧要关头贵在立即作出决断。-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宋绶传》:“临事尚乎守,当机贵乎断,兆谋先乎密。” 
- 好谋无断- 成语解释:好:喜爱,喜好;谋:计谋,谋划。 
 爱用计谋,但缺少决断。形容人空有心计而没有胆略。-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21回:“袁绍色厉胆薄,好谋无断,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忘命,非英雄也。” 
- 目断鳞鸿- 成语解释:鳞鸿:鱼和雁,比喻书信。 
 形容望眼欲穿,盼望书信到来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张景《飞丸记・誓盟牛女》:“小姐,看你背里沈吟,想是心中明白,何不口传信息,免他目断鳞鸿。” 
- 成城断金- 成语解释:谓万众一心,力量无比强大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《国语・周语下》:“故谚曰:‘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’”又《易・系辞上》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 
- 蛇螫断腕- 成语解释:螫:蜂、蝎等刺人。 
 比喻小害能坏大事。- 成语出处:清・钱谦益《向言下》:“蛇螫断腕,蛇穴坏堤,史臣之所以俯仰三叹者也。” 
- 割席断交- 成语解释:席:坐席,草席。 
 把席割开分别坐。比喻朋友绝交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德行》:“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,宁读书如故,歆废书出看。宁割席分坐,曰:‘子非吾友也。’” 
- 断事以理- 成语解释:断:判断;理:道理。 
 根据道理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齐・管仲《管子・版法解》:“陈义设法,断事以理。” 
- 断然措施- 成语解释:断然:果断坚决。 
 坚决果断的解决方法。- 成语出处:罗广斌《红岩》第17章:“必要时,将采取断然措施,严厉处置害群之马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