顿的成语(共50个)
抑扬顿挫
成语解释:抑:降低;挫:转折。
形容声音高低起伏;节奏分明;和谐悦耳。一般指音乐、朗诵。有时也指文学作品。成语出处:宋・张戎《岁寒堂诗话》卷上:“而子建诗,微婉之情,洒落之韵,抑扬顿挫之气,固不可以优劣论也。”
顿开茅塞
成语解释:头脑本来像被茅草堵塞住;忽然被打开了。比喻因受启发而忽然心思开朗;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团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“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;为间不用,则茅塞之矣;今茅塞子之心矣。”
茅塞顿开
成语解释:茅:茅草;塞:堵塞。
茅草塞路;突然开通了。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;现在一下开窍了。比喻立刻理解明白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“山径之蹊间,介然用之而成路;为闲不用,则茅塞之矣。今茅塞子之心矣!”
顿纲振纪
成语解释:整顿朝纲,重振法纪。
成语出处:《资治通鉴・周显王四十八年》:“夫贤者,其德足以敦化正俗,其才足以顿纲振纪。”胡三省注:“顿,谓整顿。”
豁然顿悟
成语解释:同“豁然大悟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贾奉雉》:“贾豁然顿悟,曰:‘翁不知贾奉雉即某是也。’翁大骇,走报其家。”
饱餐一顿
成语解释:指大吃一顿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70回:“何千户又预备头脑小席,大盘大碗,齐齐整整,连手下人饱餐一顿。”
流离颠顿
成语解释:见“流离颠沛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曾巩《永兴尉章佑夫人张氏墓志铭》:“维能顺其性,所以居流离颠顿之间,而不为悲哀愁忧乱其志也。”
捶胸顿足
成语解释:捶:敲打;顿:跺。
两拳捶打胸部;两脚跺着地。形容焦急、痛楚、悔恨的神态。成语出处:明・李开先《闲居集・昆仑张诗人传》:“有告之者,殊不之信也;已而知其实然,捶胸顿足,若不欲生。”
顿足捶胸
成语解释:用脚跺地,以拳捶胸。形容极度悲痛或恼怒,到了极点。
成语出处:明・吴元泰《东游记》第七回:“只见杨子哀号哽咽,顿足捶胸,抚棺长恨,欲拔剑自刎。”
搓手顿脚
成语解释: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34回:“县太爷急的搓手顿脚,叫了签稿,请了刑名师爷,大家斟酌,想不出一个法子。”
指手顿脚
成语解释:一面指着骂,一面跺着脚。形容蛮横不讲理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三三:“这时她还在那里指手顿脚的撒野,张裕民不管三七二十一,两步抢到她面前,厉声问道:‘你要干什么?’”
鞍马劳顿
成语解释:骑马赶路过久,劳累疲困。形容旅途劳累。
成语出处:元・杨显之《潇湘雨》第四折:“兴儿,我一路上鞍马劳顿,我权且歇息。”
顿口无言
成语解释:张口结舌,说不出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03回:“骂得王庆顿口无言,插烛也似磕头求方便。”
闷怀顿释
成语解释:心中的忧虑、烦闷一下子就消失了。
整顿乾坤
成语解释:乾坤:指天地、阴阳等。
指治理天下,使混乱的局面转变为安定。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洗兵马》诗:“二三豪俊为时出,整顿乾坤济时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