暇的成语(共34个)
- 应接不暇- 成语解释:暇。空闲。风景好看;东西好而多;看不过来;或人、事物太多;来不及接待、应付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言语》:“从山阴道上行,山川自相映发,使人应接不暇。” 
- 自顾不暇- 成语解释:自己顾自己还来不及(顾:照顾;暇:空闲)。 
 多指无法照顾别人。-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刘聪载记》:“彼方忧自固,何暇来耶!” 
- 敬事不暇- 成语解释:敬:恭敬。 
 事:侍奉,为他人效劳。
 暇:空闲。
 恭敬地为他人奔走效劳,忙得没有闲暇之时。- 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・明宗纪》:“时议皆以为安重诲方弄国权,从荣诸王敬事不暇,独忌从珂威名,每于帝前屡言其短,巧作窥图,冀能倾陷。” 
- 席不暇暖- 成语解释:暇:空闲。 
 连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。形容很忙;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德行》:“武王式商容之闾,席不暇暖,吾之礼贤,有何不可?” 
- 好整以暇- 成语解释:整:严整;暇:不急迫。 
 形容既严整,又从容。也指事情虽多,仍旧从容不迫。- 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・成公十六年》:“日臣之使于楚也,子重问晋国之勇。臣对曰:‘好以众整。’曰:‘又何如?’臣对曰:‘好以暇。’” 
- 目不暇接- 成语解释:暇:闲暇;接:接收。 
 可看的东西太多;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。- 成语出处:清・郑燮《潍县署中与舍弟墨之二》:“见其扬翬振彩,倏来倏往,目不暇给。” 
- 目不暇给- 成语解释: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,眼睛来不及看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璿《飞龙全传》序:“于是检向时所鄙之《飞龙传》,为之删其繁文,汰其俚句,布以雅训之格,间以清隽之辞,传神写物,尽态极妍,庶足令阅者惊奇拍案,目不暇给矣!” 
- 疾雷不暇掩耳- 成语解释: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同“疾雷不及掩耳”。 - 成语出处:晋・傅玄《傅子・阙题》:“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,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,当其冲者摧,值其锋者破,所谓疾雷不暇掩耳,则又谁御之。” 
- 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- 成语解释:山阴道:在会稽城西南郊外,那里风景优美。 
 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,看不胜看。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,应接不过来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言语》:“从山阴道上行,山川自相映发,使人应接不暇。” 
- 磨盾之暇- 成语解释:暇:闲暇,余暇。 
 指在战争的余暇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江藩《汉学师承记・王昶》:“先生从征九年,虽羽书旁午,然磨盾之暇,马上吟咏,穹庐诵读,无一日废也。” 
- 日不暇给- 成语解释:暇:空闲;给:丰足;够。 
 每天都没有一点空闲。形容非常繁忙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封禅书》:“ 虽受命而功不至,至梁父矣而德不洽,洽矣而日有不暇给,是以即事用希。” 
- 自暇自逸- 成语解释:暇:空闲,闲暇;逸:安乐,安闲。 
 自己找空闲安逸。-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5回:“而乃自暇自逸,惟宫台是饰,必有危亡之祸矣。” 
- 日无暇晷- 成语解释: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回:“所讲的不是嫖经,便是赌局,花天酒地,闹个不休,车水马龙,日无暇晷。” 
- 疾霆不暇掩目- 成语解释: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同“疾雷不及掩耳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兵略训》:“故善用兵者,见敌之虚,乘而勿假也,追而勿舍也,迫而勿去也,击其犹犹,陵其与与,疾雷不及塞耳,疾霆不暇掩目。” 
- 食不暇饱- 成语解释:暇:空闲。 
 没有空好好吃饭。形容整日忙碌,连吃饭也没空。- 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进五规状・保业》:“当是之时,食不暇饱,寝不遑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