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的成语(共61个)
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
成语解释:靠着朱砂的变红,靠着墨的变黑。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,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。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。
成语出处:晋・傅玄《傅鹑觚集・太子少傅箴》:“故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;声和则响清,身正则影直。”
赤心报国
成语解释:赤:火红色,比喻真纯;赤心:忠心;报国:为国家效劳。
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。现亦形容赤胆忠心,为国效力。成语出处:《资治通鉴・陈纪文帝天嘉元年》:“堷大言曰:‘诸王反逆,欲杀忠良邪!尊天子,削诸侯,赤心报国,何罪之有!’”
赤子之心
成语解释:赤子:初生的婴儿。
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。形容人的心地善良、纯洁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下》:“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”
赤膊上阵
成语解释:赤膊:光着上身;指不穿盔甲;阵:泛指战场。
原指不穿盔甲;裸露上身;上阵作战。形容作战勇敢;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。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。也作“赤体上阵”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“许褚性起,飞回阵中,卸下盔甲,浑身筋突,赤体提刀,翻身上马,来与马超决战。”
赤地千里
成语解释:赤:空无所有。
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广。形容因天灾人祸而造成广大农田没有收成的惨状。成语出处:《新五代史・唐庄宗纪上》:“克用兵大掠晋绛,至于河中,赤地千里。”
赤胆忠肝
成语解释:赤:赤诚,真诚;忠:忠诚。
形容十分忠诚。成语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95回:“我这一个丹心碧血扶周主,那一个赤胆忠肝助纣王。”
赤贫如洗
成语解释:赤贫:穷得一无所有。
穷得如同被水洗过一样;什么也没有了。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1回:“老人家两个儿子,四个孙子,家里仍然赤贫如洗。”
面红耳赤
成语解释:脸和耳朵都红了。形容因羞愧、窘迫、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29卷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于头红耳赤;子文却三仕三已,略无喜愠。”
一寸赤心
成语解释:同“一寸丹心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》诗:“飞霜掠面寒压指,一存赤心惟报国。”
忠心赤胆
成语解释:形容十分忠诚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比目鱼》:“我闻得慕容兵道是个忠心赤胆的人,未必就肯投降。”
赤身裸体
成语解释:赤:光着。
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84回:“耀武扬威,辱骂不绝;多有解衣卸甲,赤身裸体,或谁或坐。”
赤身露体
成语解释:指露出大部分身子,也指全身裸露,一丝不挂。
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十四回:“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,耀武扬威,辱骂不绝,多有解衣卸甲,赤身露体,或睡或坐。”
赤舌烧城
成语解释:赤:火红色。
赤舌如火,足以烧城。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。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太玄・干》:“赤舌烧城,吐水于瓶。”
白兔赤乌
成语解释:月亮和太阳的代称。多借指时间。
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劝酒》诗:“天地迢迢自长久,白兔赤乌相趁走。”
白眉赤眼
成语解释:比喻平白无故。
成语出处:明・沈德符《野获编・补遗四・神名误称》:“京师相詈,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,必大恨成贸首仇,其猥贱可知。狭邪讳之,乃驾名于关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