耻的成语(共49个)
- 耻言人过- 成语解释:以议论别人的过错为可耻。 - 成语出处:唐李华《御史中丞壁记》:“汉文好黄老,而公卿耻言人过。举盛德则仪形着矣,焉用察察缺缺以恟生人哉!” 
- 耻与哙伍- 成语解释: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淮阴侯列传》:“汉初,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,日夜怨望。有一次,他顺便去看望樊哙,樊哙跪拜送迎。出来后,韩信笑着说:‘生乃与哙等为伍。’” 
- 耻居王后- 成语解释: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。 -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文艺传上・王勃》:“勃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,天下称‘王、杨、卢、骆’,号‘四杰’。炯尝曰:‘吾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’ 
- 有耻且格- 成语解释:谓人有知耻之心,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 
- 不耻最后- 成语解释:不耻:不以为羞耻。 
 不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。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,就能达到目的。- 成语出处:先秦・韩非《韩非子・喻老》:“夫诱道争远,非先则后也。而先后心皆在于臣,上何以调于马,此君之所以后也。” 
- 恬不知耻- 成语解释: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;不以为耻。恬:安然、满不在乎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吕祖谦《东莱博议・卫礼至杀邢国子》:“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,恬不知耻,反勒其功于铭,以章示后。” 
-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- 成语解释:形容无耻到极点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与高司谏书》:“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,出入朝中称谏官,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。” 
-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- 成语解释: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。形容恬不知耻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与高司谏书》:“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。 
- 行己有耻- 成语解释:一个人行事,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 
- 明耻教战- 成语解释:教导士兵作战,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,因而能够奋勇向前,杀敌取胜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明耻教战,求杀敌也。” 
- 鲜廉寡耻- 成语解释:无廉洁之操守且不知羞耻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李纲《建炎进退志总叙上之上》:“朝廷不复敦尚名节,故士大夫鲜廉寡耻,不知君臣之义。” 
- 知耻近乎勇- 成语解释:知道羞耻,已经接近了勇敢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,知斯三者,则知所以修身。” 
- 瓶罄罍耻- 成语解释:①比喻关系密切,相互依存,彼此利害一致。②形容物伤其类。 -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蓼莪》:“瓶之罄矣,维罍之耻。” 
- 报怨雪耻- 成语解释:雪:洗刷掉。 
 报怨恨,雪耻辱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・乐毅报燕王书》:“若先王之报怨雪耻,夷万乘之强国。” 
- 雪耻报仇- 成语解释:雪:洗掉。 
 洗掉耻辱,打击仇敌。亦作“报仇雪耻”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》:“若先王之报怨雪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