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庐的成语

庐的成语(共13个)

  • 山真面目

   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

    成语解释:庐山:在今江西九江市南。
    指庐山的真实面目。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;或人的本来面目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  • 不识山真面目

  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

    成语解释:庐山:山名,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。
    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
  • 初出茅

    chū chū máo lú

    成语解释:茅庐:草屋。
    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;接受邀请;就任军师;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;大败曹兵;立下了战功。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;缺乏经验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9回:“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,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”

  • 之望

    yǐ lú zhī wàng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骆宾王《上廉使启》:“虽噬脐思归,空轸倚庐之望;而啮臂未仕,非图高盖之荣。”

  • 山面目

    lú shān miàn mù

    成语解释:庐山:山名,在江西省九江市南。
   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段雪亭《聊斋志异>遗稿例言》:“苟非自作聪明,即欲省其铅槧,致令庐山面目,渐失其真。”

  • 三顾茅

    sān gù máo lú

    成语解释:指诚心诚意地邀请、拜访有专长的贤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谘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

  • 三顾

    cǎo lú sān gù

    成语解释:顾:拜访。
    刘备为请诸葛亮,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。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。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・蜀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”

  • 三顾

    máo lú sān gù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草庐三顾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醉写赤壁赋》第一折:“不肯去兰省一朝登北阙,便想这茅庐三顾到南阳。”

  • 山真面

    lú shān zhēn miàn

    成语解释:庐山:山名,在江西省九江市南。
   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杨伦《序》:“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,自非摧陷廓清,不见庐山真面。”

  • 三顾草

    sān gù cǎo lú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草庐三顾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7回回目:“刘玄德三顾草庐。”

  • 倚人

    yǐ rén lú xià

    成语解释:指依靠别人生活。

    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芭蕉花》:“最初流到贵州省城,其次又流到云南省城,倚人庐下,受了种种的虐待。”

  • 山之真

    lú shān zhī zhēn
  • 三谒茅

    sān yè máo lú

    成语解释:同“三顾茅庐”。元 张国宾《薛仁贵》一折:“命通也,逢着帝王,一年间三谒茅庐
   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