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n的成语(共2473个)
有眼不识泰山
成语解释:泰山:我国的名山;在山东省境内。
有眼睛;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,小儿'有眼不识泰山'。”
畅所欲言
成语解释:畅:尽情;痛快;欲:想要。
把心里要讲的话痛快地全部讲出来。也作“尽所欲言”。成语出处:清・方苞《游丰台记》:“少长不序,卧起坐立,惟所便人,畅所欲言,举酒相属,向夕犹不能归。”
大言不惭
成语解释:满口自吹自夸的话;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宪问》:“其言之不怍,则为之也难。”宋・朱熹注:“大言不惭,则无必为之志,而不自度其能否矣。”
风行草偃
成语解释:行:过;吹过;偃:卧倒;倒伏。
风吹过来;草就倒伏。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;下级一律绝对服从。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: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
不言而喻
成语解释:言:说明;喻:了解;明白。
不用说就可以明白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:“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,其生色也;晬然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,四体不言而喻。”
不可言喻
成语解释:喻:说明,告知。
不能用言语来说明。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江城》:“生于此时,欲去不忍,欲留不敢,心如乱丝,不可言喻。”
不厌其烦
成语解释:厌:嫌;烦:麻烦。
不嫌麻烦。成语出处:宋・袁燮《挈斋集》:“贽之先君,不惮其烦,而帝每不能听。”
见钱眼开
成语解释:见到钱财就眉开眼笑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比目鱼・挥金》:“自古道见钱眼开,我兑下一千两银子,与他说话的时节,就拿来摆在面前,他见了自然动火。”
百读不厌
成语解释:厌:厌烦;厌倦。
反复阅读也不感到厌倦。形容诗文含义精深;引人入胜;耐人寻味。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》诗:“故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”
贪得无厌
成语解释:贪:求多;得:获取;厌:满足。
追求财物没有满足的时候。成语出处:《四游记・三至岳阳飞度》:“洞宾叹曰:‘人心贪得无厌,一至于此!’”
哑口无言
成语解释:像哑巴一样;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一番言语,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。”
别具只眼
成语解释: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。比喻有独到的见解。
成语出处:宋・杨万里《送彭元忠县丞北归》诗:“近来别具一只眼,要踏唐人最上关。”
犯颜极谏
成语解释:犯颜: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、威严;极谏:以直言规劝(常用下对上)。
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。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下》:“犯颜极谏,臣不如东郭牙,请立以为谏臣。”
山不厌高
成语解释:山不嫌其高。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。
成语出处:汉・曹操《短歌行》: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,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
勿谓言之不预
成语解释: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,表示事前已讲明白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9回:“一经觉察,白简无情,勿谓言之不预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