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i的成语(共317个)
- 丑态百出- 成语解释:丑态:丑恶的样子。 
 做出各种各样的丑恶的样子。形容丑恶的表演或丑恶的行为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66回:“他们那有甚么心事!不过因明日就要放榜,得失心未免过重,以致弄的忽哭忽笑,丑态百出。” 
- 有眼不识泰山- 成语解释:泰山:我国的名山;在山东省境内。 
 有眼睛;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。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,小儿'有眼不识泰山'。” 
- 不识抬举- 成语解释:识:知道;抬举:称赞;提拔。 
 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。也作“不受抬举”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4回:“这和尚好不识抬举。” 
- 处之泰然- 成语解释:处:处理;对待;之:代词。 
 泰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
 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着镇定。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。也作“泰然处之”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贤哉!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”宋・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 
- 欺人太甚- 成语解释:甚:过分。 
 欺负人过分了;令人不能容忍。- 成语出处:元・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主公着他做了盟府,又与他一口宝剑,筵前举鼎,欺人太甚。” 
- 挟泰山以超北海- 成语解释:挟:夹持;超:跨过。 
 夹着泰山跨过北海。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》:“挟泰山以超北海,语人曰:‘我不能’。是诚不能也。” 
- 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- 成语解释: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。 - 成语出处:《武王伐纣平话》下卷:“姜尚因命守时,直钩钓渭水之鱼,不用香饵之食,离水面三尺,尚自言曰:‘负命者上钓来!’” 
- 任凭风浪起,稳坐钓鱼台- 成语解释: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,都信心十足,毫不动摇。同“任凭风浪起,稳坐钓鱼船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人民文学》1976年第6期:“他如今是‘任凭风浪起,稳坐钓鱼台’,单等撒网下钩了。” 
- 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- 成语解释:让:推辞,拒绝。 
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- 成语出处:秦・李斯《上书秦始皇》:“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 
- 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- 成语解释:让:推辞,拒绝。 
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张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。未到泰山者,泰山壁立千丈,不藉寸土,栉沐甚净。” 
- 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- 成语解释: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 - 成语出处:太平天国・洪秀全《原道醒世训》:“是以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 
- 仪态万千- 成语解释:见“仪态万方”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张衡《同声赋》:“素女为我师,仪态盈万方。” 
- 天下太平- 成语解释:全国或世界局势稳定。形容社会安定;秩序良好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仲尼燕居》:“言而覆之,礼也;行而乐之,乐也。君子力此二者,夫是天下太平也。” 
- 歌舞太平- 成语解释:边歌边舞,庆祝太平。指粉饰太平。 - 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・陈显达传》:“须享尘一静,西迎大驾,歌舞太平,不亦佳哉!” 
- 安若泰山- 成语解释:形容极其平安稳固。同“安如泰山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梁纪下论》:“自谓安若泰山,算无遗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