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拼音索引
  4. G
  5. gong

gong的成语(共1080个)

  • 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

  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 , 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,却在无意中得到了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“金满将大门闭了,两个促膝细谈。正是: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!”

  • 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

  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 , 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,却在无意中得到了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・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“金满将大门闭了,两个促膝细谈。正是: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!”

  • 踏破芒鞋没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

    tà pò máng xié méi mì chù , 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到处寻找都没找到,却由偶然的机会轻易得到了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18回:“往上一瞧,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,心中欢喜不尽,暗说道:‘踏破芒鞋没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’”

  • 功德无量

    gōng dé wú liàng

    成语解释:功德:功业和德行;无量:无法计算。
    功业和德行大得无法计算。用来称颂人的功劳、恩德非常大或做了非常有益于众人的事情。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・南阳慧忠国师》:“功德无量,非口所说,非意所陈。”

  • 功德圆满

    gōng dé yuán mǎ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陈集原《龙龛道场铭》:“更于道场之南造释迦尊像一座,遂得不日而成,功德圆满。”

  • 丰功伟绩

    fēng gōng wěi jì

    成语解释:丰:多;伟:大;显赫。
    伟大的功勋和成就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周行己《上宰相书》:“逮事三主,始终一心,丰功伟绩,昭焕今古。”

  • 鬼斧神工

    guǐ fǔ shén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像是鬼神所为。形容技艺精湛高超;几乎不为人力所及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屈大均《端州访研歌和诸公》:“年来岩底采无余,鬼斧神工多得髓。”

  • 歌功颂德

    gōng sòng dé

    成语解释:颂扬功绩和德行。现多含阿谀奉承的意思。功:功绩。
    德:德行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周本纪》:“民皆歌乐之,颂其德。”

  • 雅俗共赏

    yǎ sú gòng shǎng

    成语解释:雅俗:文雅和粗俗。
    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“雅人”;把没文化的人称“俗人”;赏:欣赏。
    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。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;能为各种人所接受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孙仁儒《东郭记・绵驹》:“闻得有绵驹善歌,雅俗共赏。”

  • 左右开弓

    zuǒ yòu kāi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双手都能拉弓射箭。形容双手交替打人耳光;也形容向两边拉开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白仁甫《梧桐雨》楔子:“臣左右开弓,一十八般武艺,无有不会。”

  • 公私两便

    gōng sī liǎng biàn

    成语解释:对公家私人都便利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阮种传》:“若人有所患苦者,有宜损益,使公私两济者,委曲陈之。”

  • 内外夹攻

    nèi wài jiā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从里、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一折:“那其间内外夹攻,方能取胜。”

  • 公报私仇

    gōng bào sī chóu

    成语解释:借公事来报私仇;是一种很卑劣的行径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:“今日又将我家人收留谋死了他,正好公报私仇,却饶不得!”

  • 前倨后恭

    qián jù hòu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先前态度傲慢;后来恭敬有礼。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苏秦列传》:“苏秦笑谓其嫂曰:‘何前倨而后恭也?’”

  • 公而忘私

    gōng ér wàng sī

    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贾谊《治安策》:“化成俗定,则为人臣者,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