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贾而沽
- 拼音
- shàn jià ér gū
- 注音
- ㄕㄢˋ ㄐㄧㄚˋ ㄦˊ ㄍㄨ
- 情感
- 中性成语
- 繁体
- 善賈而沽
更新:2025-10-31 19:47
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罕》:“有美玉于斯,韫椟而藏诸,求善贾(价)而沽诸?”
作谓语、宾语;指怀才不遇的人。
春秋时期,孔子自认为当权者会推行他的仁政,在鲁国任职期间,鲁君受到季氏的控制,他只有感叹:“苟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。”鲁君没有重用他,他说:“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行。”于是抱着“善贾而沽”的念头去周游列国。
即“待价而沽”。见“待价而沽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待价而沽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“待价而沽”原作“善贾而沽”。子贡是孔子众多弟子之一,春秋卫国人,善于经商,并且口才极佳。他一直觉得自己的老师学问好,又具才干,像现在这样被埋没实在太可惜了,应该投靠一个贤能君主以一展长才。于是他问孔子:“有块美玉在这里,您认为应该找个木匣子把它收藏起来,还是求个好价钱卖了呢?”孔子一听就明白子贡话中所指,便回答:“卖了吧!卖了吧!我是在等有人出高价呢!”这段师生对答中,是把怀才不遇的孔子比喻成美玉,把期待中的贤能君主比喻成识货的好商人。孔子为了寻找愿意出高价的人,花费了十三年周游列国,直到六十八岁那年才放弃希望,返回故乡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。后来“待价而沽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人等待机会,为世所用。后亦用来比喻商品等待买主出价买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