贬义成语(共7379个)
巴蛇吞象
成语解释:巴蛇:传说中的大蛇。
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。比喻人心不足,贪得无厌。成语出处:《山海经・海内南经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”
阿鼻地狱
成语解释:阿鼻:梵语的译音,意译为“无间”,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。
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。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法华经・法师功德品》:“下至阿鼻地狱。”
疐后跋前
成语解释:疐:同“踬”,颠踬;跋:踏,踩。
比喻进退两难。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中国国债史》:“两造交哄,势极汹汹,我政府疐后跋前,莫知所适。”
疾风横雨
成语解释:疾:急速猛烈。
形容声势浩大,来势迅猛。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新民说》第八节:“华叶蓊郁,而必归于槁亡,遇疾风横雨,则摧落更速焉。”
不臣之心
成语解释:不臣:不守臣子的本分,封建社会中不忠君。
意指不忠君的思想。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。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7卷:“只说是他自己做的,中怀不臣之心,妄言污蔑妃后,要坐他族灭之罪。”
栎樗之材
成语解释:栎:木名;樗:俗名“臭椿”。
比喻无用之材或平庸无用的人。吉少凶多
成语解释:凶:不吉利。
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,凶害多,吉利少。成语出处:清・无名氏《说呼全传》:“朝廷大怒,今差国丈庞集领兵到来,只怕吉少凶多,如何是好?”
不牧之地
成语解释:牧:放牧牲畜。
不能牧养牛马的地。指荒地。成语出处: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论功》:“不牧之地,不羁之民。”
不根之论
成语解释:根:根据;论:言论。
没有根据的言论。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严助传》:“朔、皋不根持论,上颇俳优畜之。
一丝两气
成语解释:形容人呼吸微弱,将要断气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元・岳伯川《铁拐李》第三折:“我才离了三朝五日,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。”
覆餗之患
成语解释:覆:翻;餗:鼎里的食物。
鼎足坏了,食物倒出。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何夔传》注引孙盛曰:“得其人则论道之任隆,非其才则覆餗之患至。”
知小谋大
成语解释:指能力太差,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。
成语出处:《易・系辞下》: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也。”
道貌俨然
成语解释:见“道貌岸然”。
成语出处:巴金《家》九:“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,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。”
市怨结祸
成语解释:市:买,换取;祸:灾祸。
换取怨恨,结下祸根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苏秦列传》:“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,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己之求,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。”
衣冠优孟
成语解释:春秋楚相孙叔敖死后,儿子很穷,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,楚王受到感动。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。指登场演戏。
成语出处:清・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上卷:“衣冠优孟,最易动人,而淫戏靡靡,有声有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