悬河泻水
- 拼音
- xuán hé xiè shuǐ
- 注音
- ㄒㄩㄢˊ ㄏㄜˊ ㄒㄧㄝˋ ㄕㄨㄟˇ
- 情感
- 褒义成语
- 繁体
- 懸河瀉水
- 近义词
- 口若悬河
更新:2025-10-30 15:19
《晋书・郭象传》:“听象语,如悬河泻水,注而不竭。”
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
张平《抉择》:“但问题是严阵在他这犹如悬河泻水的言谈中,你根本了解不到有关他的一点儿信息。”
西晋时期,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,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,被人称为口中雌黄。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。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,让王衍无法插嘴。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。
义同“口若悬河”。见“口若悬河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口若悬河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“口若悬河”原作“悬河写水”。晋朝的郭象是玄学的集大成者,喜好《老》、《庄》,十分有才学,能言善辩,口齿伶俐,曾为《庄子》作注,流传于后世。在《世说新语・赏誉》中,记载一段太尉王衍对郭象的评语,他说:“郭象说话议论时,就像山上直泻而下的瀑布,源源不绝的灌注而下,好像永远不会枯竭的样子。”后来“口若悬河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比喻说话滔滔不绝,能言善辩。出现“口若悬河”的书证如宋・赵蕃〈赠耆英见过〉诗四首之一:“髯曾暇能过我,诵诗口若悬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