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嵬坡 

南北朝 · 郑畋


玄宗回马杨妃死,云雨虽亡日月新。
终是圣明天子事,景阳宫井又何人。

译文

玄宗回马杨妃死,云雨难忘日月新。
玄宗返回长安杨贵妃早已死,旧时恩爱难忘国家开始振兴。

终是圣明天子事,景阳宫井又何人。
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,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:4012、萧涤非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1266-12673、蘅塘退士 等.唐诗三百首·宋词三百首·元曲三百首.北京:华文出版社,2009:93

注释

玄宗回马杨妃死,云雨难忘日月新。
回马: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。
云雨:出自宋玉《高唐赋》“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”,后引申为男女欢爱。

终是圣明天子事,景阳宫井又何人。
景阳宫井: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。
南朝的昏昧陈后主陈叔宝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,就和宠妃张丽华、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,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。

赏析

玄宗回马杨妃死,云雨难忘日月新。
终是圣明天子事,景阳宫井又何人。

这是一首咏史诗。
诗的首两句写玄宗“回马长安”时,杨妃死已多时,意谓“重返”长安是以杨妃的死换来的。
尽管山河依旧,然而却难忘怀“云雨”之情。
“云雨难忘”与“日月新”对举,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。
后两句以南朝陈后主偕宠妃张丽华、孔贵嫔躲在景阳宫的井中,终为隋兵所虏的事,对比唐玄宗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举动,抑扬分明。
诗对玄宗有体谅,也有婉讽。
玄宗的举动虽胜陈后主,但所胜实在无几。

此诗首句的“玄宗回马”,指大乱平定、两京收复之后,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。
其时距“杨妃死”已很久了。
两下并提,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,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。
一存一殁,意味深长。
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,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,尽管山河重光(“日月新”),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,这就是所谓“云雨难忘”。
“云雨难忘”与“日月新”对举,可喜下长恨相兼,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。

诗的后两句特别耐人玩味。
“终是圣明天子事”,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,有决断,堪称“圣明”,但从末句“景阳宫井又何人”来看,并非如此。
“景阳宫井”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。
当隋兵打进金陵,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,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。
同是帝妃情事,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,可比性极强,取拟精当。
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,是值得庆幸的,但要说“圣明”,也仅仅是比陈后主“圣明”一些而已。
“圣明天子”扬得很高,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,就颇有几分讽意。
只不过话说得微婉,耐人玩味罢了。

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,也不尽然。
唐时人对杨妃之死,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。
郑诗又似为此而发。
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,事出不得已,虽时过境迁,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。
所以下联“终是圣明天子事”,“终是”的口吻,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。

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,亦有所体谅,可谓能“出己意”又“用意隐然”,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。

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作者介绍

郑畋 郑畋(823-882),字台文,河南荥阳人,会昌二年(842)进士及第。刘瞻镇北门,辟为从事。瞻作相,荐为翰林学士,迁中书舍人。乾符中,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,寻出为凤翔节度使,拒巢贼有功,授检校尚书左仆射。诗一卷,。《全唐诗》录存十六首。性宽厚,能诗文。

  • 郑畋
  • 唐诗三百首
  • 地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