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275个)

  • 饮水

    yǐn shuǐ sī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喝水时想到水源。比喻不忘本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周 庾信《征调曲》:“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”

  • 夜想

    zhòu sī yè xiǎng

    成语解释:日夜想念。形容思念极深。昼:白天。

    成语出处:冯志《敌后武工队》第22章:“你听见这个保准不再昼思夜想了!”

  • 蠢蠢

    chǔn chǔn sī dòng

    成语解释:蠢蠢:爬虫蠕动的样子。
    比喻敌人策划进攻或坏人准备捣乱破坏。

    成语出处:沙汀《困兽记》:“而这个念头,近来正又蠢蠢思动的激荡着他,叫他得不到安静。”

  • 何虑

    hé sī hé lǜ

    成语解释:虑:忧。
    指没有什么可思虑的。形容胸襟开阔或无所用心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》:“天下何思何虑,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”

  • 如潮

    āi sī rú cháo

    成语解释:哀伤的思绪如同潮涌一般。形容极度悲痛。

    成语出处:京剧《平原作战》第五场:“哀思如潮热泪洒,平川有边仇无涯。”

  • 饱食淫欲

    bǎo shí sī yín yù

    成语解释:饱:吃足;食:吃;淫:邪恶。
    指生活安逸,容易起淫念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遂平妖传》第35回:“锦衣玉食,合着了俗语饱食思淫欲这句了。”

  • 不得其故

    bǎi sī bù dé qí gù

    成语解释:百:多次;思:考虑,思考;故:原因。
    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找到其原因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・槐西杂志三》:“鸡不代伏,又何以传种至今也。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。”

  • 每逢佳节倍

   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

    成语解释:倍:更加;思:思念。
    每到节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

  • 学而不则罔

   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

    成语解释:罔:同“惘”,迷惑。
    只读书而不肯思考,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

  • 好学深,心知其意

    hào xué shēn sī , xīn zhī qī yì

    成语解释:深:深入。
    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,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五帝本纪》:“《书》缺有间矣,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。非好学深思,心知其意,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。”

  • 见之不取,之千里

    jiàn zhī bù qǔ , sī zhī qiān lǐ

    成语解释:见到时不拿过来,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二八:“见之不取,思之千里。只道张协状元,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,买本看。”

  • 尽忠,退补过

    jìn sī jìn zhōng , tuì sī bǔ guò

    成语解释:在朝廷做官,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;辞官隐退时,就反省自己,以弥补过失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宣公十二年》:“林父之事君也,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社稷之卫也,若之何杀之?”

  • 莫解

    bǎi sī mò jiě

    成语解释:百思:百般思索。
    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。

    成语出处:李准《李双双》:“小王在一边,如坐针毡,百思莫解。”

  • 于安

    yú ān sī wēi

    成语解释:于:处于;思:想。
   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,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。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楚策四》:“臣闻之《春秋》,于安思危,危则虑安。”

  • 狡焉

    jiǎo yān sī chěng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狡焉思启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康有为《上清帝第二书》:“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,法人将问滇桂,英人将问藏粤,俄人将问新疆,德、奥、意、日、葡、荷皆狡焉思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