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在中间的成语(共76个)
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
成语解释:指作为一家之主,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92回:“又道‘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’。这个笑话,细细想去,却很有意味。”
法不阿贵
成语解释:法:法律。
阿:偏袒;讨好。
指法律不偏袒有权势富贵的人。意思是秉公执法;不畏权贵。成语出处:韩非《韩非子・有度》:“法不阿贵,强不挠曲。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,勇者弗敢争,刑过不避大臣,赏善不遗匹夫。”
吴下阿蒙
成语解释:吴下:现江苏长江以南;阿蒙:指吕蒙。
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。比喻人学识尚浅。成语出处:晋・虞溥《江表传》:“至于今者,学识英博,非复吴下阿蒙。”
阿猫阿狗
成语解释: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。引申为任何轻贱的,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我的第一个师父》:“这和名孩子为阿猫阿狗,完全是一样的意思:容易养大。”
阿狗阿猫
成语解释:旧时人们常用的小名。引申为任何轻贱的,不值得重视的人或著作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我们要批评家》:“然而新的批评家不开口,类似批评家之流便趁势一笔抹杀:‘阿狗阿猫’。”
阿姑阿翁
成语解释:阿:名词的前缀。
姑:丈夫的母亲。
翁:丈夫的父亲。
指公公婆婆。成语出处:唐・赵璘《因话录》卷一:“郭暖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。尚父拘暖,自诣朝童结罪。上召而慰之曰:‘谚云: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阿翁。’”
阿家阿翁
成语解释:阿:助词,用在称呼的前头;家:通“姑”,丈夫的母亲;翁:丈夫的父亲。
公公婆婆。成语出处:唐・赵璘《因话录》第一卷:“谚云: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阿翁。”
太阿倒持
成语解释:倒拿着剑,把剑柄给别人。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,自己反受其害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罔,以为汉驱除,倒持太阿,授楚其柄。”
扶不起的阿斗
成语解释:阿斗: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。
阿斗庸碌无能,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,也不能振兴蜀汉。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。成语出处:陆天明《省委书记》:“万一马扬是个‘扶不起的阿斗’,嘴上行,实干不行。”
曲学阿世
成语解释:歪曲自己的学术,以投世俗之好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儒林列传》:“务正说以言,无曲学以阿世。”
依阿取容
成语解释:谓依附随顺以取悦于人。
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〈归田录〉序》:“又不依阿取容以循世俗,使怨嫉谤怒丛于一身,以受侮于群小。”
传神阿堵
成语解释:传神: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、逼真;阿堵:六朝人口语,即这、这个。
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,能得其精神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巧艺》:“顾长康画人,或数年不点目精(睛)。人问其故,顾曰:‘四体妍蚩,本无善于妙处,传神写照,正在阿堵中’”
歙漆阿胶
成语解释:歙县的漆,东阿的胶,即指胶漆。比喻情意相投。
成语出处:《剪灯余话・田洙遇薛源联句记》:“歙漆阿胶忽纷解,清尘浊水何由逢?”
倒持太阿,授人以柄
成语解释:泰阿:宝剑名。
倒拿着剑,把剑柄给别人。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,自己反受其害。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梅福传》:“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”汉・陈琳《谏何进召外兵》:大兵合聚,强者为雄,所为倒持干戈,授人以柄,功必不成,祗为乱阶。
牛头阿旁
成语解释:佛教称地狱中长着牛头的鬼卒。
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路岩传》:“奢肆不法,俄与韦保衡同当国,二人势动天下,时目其党为‘牛头阿旁’,言如鬼阴恶可畏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