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49个)

  • 雕虎

    diāo hǔ jiāo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《尸子》:“中黄伯曰:余左执太行之而右搏雕虎。
    ”又:“莒国有石焦原者,广寻,长五十步,临百仞之溪,莒国莫敢近也。
    有以勇见莒子者,独却行剂踵焉。”后以“雕虎焦原”谓壮士履险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尸子》:“中黄伯曰:余左执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。”又:“莒国有石焦原者,广寻,长五十步,临百仞之谿,莒国莫敢近也。有以勇见莒子者,独却行剂踵焉。”

  • 一片

    yī piàn jiāo tǔ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遭遇火灾(或战火),房屋全部被衩焚毁的景象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。”

  • 劳心

    láo xīn jiāo sī

    成语解释:费尽心机,苦思焦虑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夏本纪》:“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,乃劳心焦思,居外十三年,过家门不敢入。”

  • 口燥

    chún jiāo kǒu zào

    成语解释:焦:干。
    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。

  • 舌敝

    chún jiāo shé bì

    成语解释:焦:干;敝:破。
    嘴唇干,舌头破。形容说话太多,费尽唇舌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赵晔《吴越春秋・夫差内传》:“焦唇乾舌,苦身劳力,上事群臣,下养百姓。”

  • 如火

    xīn jiāo rú huǒ

    成语解释: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。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,亦作“心焦如焚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胡文焕《群音类选・绣襦记・暂宿邮亭>》:“为何马犹不至,心焦如火,怎辞劳瘁。”

  • 如焚

    xīn jiāo rú fén

    成语解释:心里焦躁,像着了火一样。形容心情焦灼难忍。

    成语出处:叶圣陶《线下・游泳》:“田先生本已心焦如焚,听见了这些话,也不问是谁,严正地呵斥道:‘人家危险的时候,你们还说这样的冷话!’”

  • 黄天

    huáng tiān jiāo rì

    成语解释:犹大天白日。指白天。

    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下一:“如今的时新,黄天焦日,男的女的在一起,嘻嘻哈哈,像个什么?”

  • 鬼烂

    shén jiāo guǐ làn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火灾惨烈,众多的人被烧死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魏源《圣武记》第七卷:“皆伐山通道,穷搜窟宅,神焦鬼烂。”

  • 漏瓮沃

    lòu wēng wò jiāo fǔ

    成语解释:用漏瓮里的余水倒在烧焦的锅里。比喻情势危急,亟待挽救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且救赵之务,宜若奉瓮沃焦釜也。”

  • 孟不离不离孟

    mèng bù lí jiāo , jiāo bù lí mèng

    成语解释:孟,孟良。焦,焦赞。二人是宋代小说中人物,情同手足,某次战役中焦赞被捕,孟良以为焦必死,因而自杀。比喻同性间的友谊深厚,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。与“出双入对”、“形影不离”义近。与“秤不离锤,锤不离秤”义同。

  • 劳身

    láo shēn jiāo sī

    成语解释:劳:费;焦:焦急。
    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夏本纪》:“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,乃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过家门不敢入。”

  • 宵旰

    xiāo gàn jiāo láo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勤于政事。同“宵旰忧劳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章懋传》:“此下陛下宵旰焦劳,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。”

  • 火燎

    xīn jiāo huǒ liáo

    成语解释: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。形容十分焦急。

    成语出处:柯岩《追赶太阳的人》:“她摸黑坐着,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。”

  • 唇干

    hóu jiāo chún gān

    成语解释:喉咙和嘴唇都非常干。形容极力劝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焦延寿《易林》第13卷:“龙马上山,焦无水泉,喉焦唇干,渴不能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