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88个)

  • 恩重

    ēn zhòng tài shān

    成语解释:恩情深厚,比泰山还重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刘攽《彭城集・次韵孙少述二首》:“君思重泰山,未有毫发酬。”

  • 鸿毛

    hóng máo tài dài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鸿毛泰山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战声集・〈归国杂吟〉之三》:“四十六年余一死,鸿毛泰岱早安排。”

  • 否极

    pǐ jí tài lái

    成语解释:否:坏;泰:好;顺利。
    坏到极点;好的就来了。指事物发展到极点;就会向对立面转化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赵晔《吴越春秋・勾践入臣外传》:“时过于期,否终则泰。”

  • 民安

    guó tài mín ān

    成语解释:泰:太平。
    国家太平;人民生活安定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吴自牧《梦梁录・山川神》:“每岁海潮太溢,冲激州城,春秋醮祭,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。”

  • 蚂蚁搬

    mǎ yǐ bān tài shān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人多力量大,可以创造奇迹。用作贬义指人自不量力。

  • 一叶蔽目,不见

    yī yè bì mù , bù jiàn tài shān

    成语解释:蔽:遮挡;泰山:山名。
   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鹗冠子・天则》: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;两耳塞豆,不闻雷霆。”

  • 一指蔽目,不见

    yī zhǐ bì mù , bù jiàn tài shān

    成语解释:蔽:遮盖;泰山:山名。
    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

    成语出处:谢觉哉《关于独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体的事,不管好处多大,总是‘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’。”

  • 重于山,轻于鸿毛

    zhòng yú tài shān , qīng yú hóng máo

    成语解释:泰山:山名,在山东省,主峰海拔1524米;鸿毛:大雁的毛。
    形容意义重大或比大雁的毛还轻,指双重价值。

    成语出处:高晓声《刘宇写书》:“是的,刘宇要死了。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刘宇如果死了,究竟算泰山还是算鸿毛,只有天晓得。”

  • 倒持

    dào chí tài ē

    成语解释:泰阿:宝剑名。
    倒拿着剑,把剑柄给别人。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,自己反受其害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罔,以为汉驱除,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”

  • 否去

    pǐ qù tài lái

    成语解释:指厄运过去,好运到来。

    成语出处:五代十国・前蜀・韦庄《湘中作》诗:“否去泰来终可待,寒夜休唱《饭牛歌》。”

  • 否极

    pǐ jí tài zhì

    成语解释:否:坏;泰:好,顺利。
    坏的达到极点,好的就来了。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。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量移廉州表》:“否极泰至,虽物理之常然;昔弃今收,岂罪余之敢望!”

  • 否往

    pǐ wǎng tài lái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否2去泰来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林谔《石壁寺铁弥勒像颂》:“否往泰来,圣作惠出。”

  • 否极

    pǐ jí tài huí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否2极泰来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沈采《千金记・漏贼》:“想何年甚时,否极泰回,夫荣子贵。”

  • 淫泆

    jiāo tai yín zhuàng

    成语解释:同“骄奢淫逸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东观汉记・阜陵质王延传》:“阜陵质王延,在国骄泰淫泆。”

  • 捧土加

    pěng tǔ jiā tài shān

    成语解释:捧:两手承托;加:增加。
    用手捧土增加泰山的高度。比喻不自量力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韩婴《韩诗外传》卷八:臣赐何敢甚言,尚虑不及耳!臣誉仲尼,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,其无益亦明矣;使臣不誉仲尼,譬犹两手杷泰山,无损亦明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