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在中间的成语(共113个)
- 假仁假义- 成语解释:假:虚假;仁:仁爱;义:道义。 
 指假装的仁义道德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全书・历代一・唐》:“汉高祖私意分数少,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。” 
- 见仁见智- 成语解释:对同一个问题,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。 -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” 
- 求仁得仁- 成语解释:求仁德便得到仁德。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 
- 我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- 成语解释:伯仁,晋朝周 - 成语出处:晋书周????传: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。幽冥之中,负此良友。” 
- 当仁不让- 成语解释: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;不推托;不谦让。当:面对着;仁:原指正义的事;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朱熹集注:“当仁,以仁为己任也。” 
- 志士仁人- 成语解释:志向宏伟、道德高尚的人。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。(仁:仁爱;高尚)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 
- 成仁取义- 成语解释:仁:仁爱;义:道义;正义。 
 指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就义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 
- 不仁不义- 成语解释:仁:仁爱;义:道义。 
 不讲仁德,不讲道义。形容品性卑劣、刻薄残忍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・大学三》:“害人与穿窬,因为不仁不义。” 
- 为仁不富- 成语解释: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。参见“为富不仁”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“阳虎曰:‘为富不仁矣,为仁不富矣。’” 
- 仁心仁术- 成语解释:心地仁慈,医术高明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:“今有仁心仁闻,而民不被其泽,不可法于后世者,不行先王之道也。” 
- 大仁大义- 成语解释:形容为人宽厚,尊崇仁义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三回:“至于刘琮降(曹)操,豫州(刘备)实不知;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,此真大仁大义也。” 
- 没仁没义- 成语解释:没有一点仁义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二卷:“似你这般没仁没义的,死了一个,又讨一个,出了一个,又纳了一个。” 
- 假仁假意- 成语解释:伪装仁慈,其实内心奸恶。 
- 仁心仁闻- 成语解释:闻:出名,有声望。 
 有仁慈的心肠,有仁爱的声誉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:“今有仁心仁闻,而民不被其泽,不可法于后世者,不行先王之道也。” 
- 至仁忘仁- 成语解释:至仁:最大的仁德。 
 指仁到了极点反而忘掉了仁。比喻事物到达顶点容易被忽略掉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任数》:“故至德弃智,至仁忘仁,至德不德,无言无思,静以待时,时至而应,心暇者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