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在中间的成语(共94个)
退避贤路
成语解释:贤路:贤人出任的路。
指辞去职位,让贤人接替。成语出处: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28章:“张怀芝皓电请各省联名电劝李‘退避贤路’。”
不避艰险
成语解释:不畏惧艰难险阻。
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关羽传》:“随先主周旋,不避艰险。
趋吉避凶
成语解释:趋:奔向。
吉:吉利,平安。
走向吉利美好的方面,避开凶祸灾难。亦作“趋吉逃凶”、“避凶趋吉”。成语出处:明・沈鲸《双珠记・母子分珠》:“趋吉避凶,儒者之事。”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二回:“不然。圣人云: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吾等问于高明之人,当趋吉避凶。”
进不求名,退不避罪
成语解释:名:功名。
罪:罪责。
指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,从大局出发,不应考虑个人的功名、得失。成语出处:《孙子・地形篇》:故进不求名,退不避罪,唯人是保,而利合于主,国之宝也。
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
成语解释:举:推荐;避:避开;失:失掉;亲:亲属。
推荐人才,即使是仇人也不遗弃,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遗漏。形容办事公正。成语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去私》: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子,祁黄羊可谓公矣。
外举不隐仇,内举不避亲
成语解释:荐举人才时,无论有仇的外人或自己的亲人,只要有才能,一律任用。指推举人才,公正无私。
成语出处:史记晋世家:“悼公问群臣可用者,祁傒举解狐;解狐,傒之仇。复问,举其子祁午,君子曰:『祁傒可谓不党矣,外举不隐仇,内举不隐子。』”
逃灾避难
成语解释:避:躲开。
逃脱灾害侵袭,避免罹难之祸。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盆儿鬼》第二折:“似这等逃灾避难,倒不如奔井投河。”
躲灾避难
成语解释:躲:逃避;避:避开。
闪躲与逃避灾难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回:“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,早晚天可怜见,放你回来时,依旧夫妻完聚。”
萧曹避席
成语解释:萧曹:指汉高祖的丞相萧何、曹参;避席:起立离座,表示敬意。
连萧何、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。比喻政治才能极大,超过前人。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・李德裕传论》:“语文章,则严、马扶轮;论政事,则萧、曹避席。”
畏影避迹
成语解释:比喻庸人自扰,不明事理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渔父》:“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,举足愈数而迹愈多,走愈疾而影不离身。”
超然避世
成语解释:超越人世,隐避人间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秦策》:范蠡知之,趋避世,长为陶朱。
括囊避咎
成语解释:括囊:束紧口袋;咎:罪责,灾祸。
为人谨慎小心,不轻易说话,避免灾祸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杨赐传》:“不敢自同凡臣,括囊避咎。”
逾墙避命
成语解释:逾:越过。
战国初魏人段干木回避魏文侯的征召。越墙逃跑,回避被征召。泛指隐士拒绝出仕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乔玄传》:“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之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