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67个)

  • 不顾

    diào bì bù gù

    成语解释:掉:摆动。
    摆动着手臂,头也不回。形容毫无眷顾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孟尝君列传》:“日暮之后,过市朝者,掉臂而不顾。”

  • 而起

    rǎng bì ér qǐ

    成语解释:攘臂:捋起袖子,伸出手臂;起:站起。
    形容兴奋、激动地站起来,准备行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黄干传》:向日胡海、张军之变,为害甚于金,今若不早为之图,则两淮日见荒墟,卒有警急,攘臂而起矣。

  • 之好

    niè bì zhī hǎo

    成语解释:旧时指男女密约婚嫁之事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二石生《十洲春语》卷下:“修月生与文香甚昵,素有啮臂之好。”

  • 虮肝

    shǔ bì jǐ gān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鼠肝虫臂。谓或为鼠臂或为虮肝,指人世变化无常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钱谦益《仙坛唱和诗》:“生尝畏世谙谈虎,术不逢时学豢龙。鼠臂虮肝更何有,从今一一听天工。”

  • 扼辙

    táng bì è zhé

    成语解释:螳臂:螳螂的前腿;扼:控制;辙:行车的方向。
    螳螂举起臂来阻止车的前进。比喻自不量力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王谠《唐语林・补遗》:“人臣之谬思乱者,乃螳臂扼辙耳。”

  • 之盟

    gē bì zhī méng

    成语解释:割臂:刺破胳臂;盟:盟约。
    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,订下婚约。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(指男女秘订婚约)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初,公筑台,临党氏,见孟任,从之。閟。而以夫人言,许之,割臂盟公。生子般焉。”

  • 之势

    yuán bì zhī shì

    成语解释:猿猴之臂长而且敏捷,能运气自如。比喻能攻能守,可进可退的作战形势。

    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李光弼传》:“不如移军河阳,北阻泽、潞,胜则出,败则守,表里相应,贼不得西,此猿臂势也。”

  • 牵黄

    qiān huáng bì cāng

    成语解释:牵:领着;黄:指狗;苍:指鹰。
    牵着狗,带着鹰。比喻不务正业,沉湎于游猎玩乐之中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抱朴子・金丹》:“或飞苍走黄于中原,或留连杯觞以羹沸。”宋・苏轼《江城子・密州出猎》: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。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

  • 挥拳

    tǎn bì huī quán

    成语解释:挽袖露臂,挥动拳头。形容准备动武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拜月亭》第四折:“我特故里说的别,包弹遍,不嫌些蹬弩开弓,怎说他袒臂挥拳。”

  • 枕山

    zhěn shān bì jiāng

    成语解释:谓依山傍水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王应麟《玉海・地理・州镇》:“庆元据会稽之东,枕山臂江,负溟渤,控扶桑。”

  • 三头

    liù bì sān tóu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人的本事非凡,神通广大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孟称舜《死里逃生》第一折:“便六臂三头待怎么,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。”

  • 揎拳

    luō bì xuān quán

    成语解释:捋:卷起;揎:拳打。
    卷起袖子,伸出拳头,准备动手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47回:“为人性刚,喜则眉花眼笑,怒则捋臂揎拳,胆大心雄,头高气硬。”

  • 为盟

    niè bì wèi méng

    成语解释:啮:咬。
    咬臂发誓定盟,以示坚决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30卷:“吴小员外焚香设誓,啮臂为盟。”

  • 当车

    nù bì dāng chē

    成语解释:怒臂:螳螂发怒用臂膊阻挡车轮。
    比喻与强者为敌,不自量力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许三阶《节侠记・侠晤》:“小生怒臂当车,自取戮辱,惭愧惭愧!”

  • 当辙

    nù bì dāng zhé

    成语解释:怒臂:螳螂发怒用臂膊阻挡车轮;辙:车辙。
    比喻与强者为敌,不自量力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吕祖谦《东莱博议・随叛楚》:“随非惟不自忧,乃不自量其力,怒臂当辙,以蹈祸败。”